40岁之后,我劝你做个“无用”的人

解读:静心 | 朗诵:高梦
原著:丰子恺
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更美、更有高级感,是每个人都更渴望拥有的。
一个人对美的品鉴、欣赏和驾驭的能力越强,往往生活越优雅,越有高级感。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美的呢?
有人以贵为美,觉得越贵的物品一定越美;有人以流行为美,觉得流行的就是美的;有人以品牌为美,觉得大品牌一定错不了。
而《无用之美》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世上真正漂亮的,恰是那些无用之美。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些高级感,就得学会做点无用的事。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探索美的入门教科书,它站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讲述中西美术的发端、演变、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并佐以实例分析。
本书的作者丰子恺先生,是一名画家、散文家,更是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对中西绘画深有研究,并一直在绘画教育上贡献颇丰。
本书兼具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不失偏颇,行文洗练,见解独到,又满富情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一起了解关于美的艺术世界吧。
无用,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日本有一个名画家,画一幅立轴,定价洋六十元,画中只是疏朗朗地描三粒豆。有一个商人看见了,惊叹道:“一粒豆值洋二十元!?”
这种大概是形容过分的笑话吧。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画中的豆与粮食店内的豆不同,但绘画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很多人心中常有的疑问。
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
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画,比如纪念厅里的伟人遗像,教室里的博物挂图,马路边墙壁上的广告图等等,这些为了一种实际的目的而画的画,都不是真正的美术的绘画。
真的美术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除了表现与欣赏之外,没有别的实际目的。
比如印象派画家的画中,人和景物的形状基本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描写物体大体的印象,其画题也大都是“某物的印象”。画家的目的不是真实的记录实地的景物,而是在这种印象中表现出光与色的美。
兹心也非常认同,真正的美术作品中,每一幅画都是一种美的传递,一种情感的寄托。
画家但求表现其在人生自然中所发现的美,而看画的人,也只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不可用知识去探究其实用。
毕竟,美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美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
壮丽的山川,灵动的河流,洁白的云朵,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却又似乎毫无用处。
当我们用一颗安静的心去欣赏时,一朵花、一片叶,都会让我们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喜悦、美好与感动。
而这内心的愉悦和感动,恰是这无用的美最大的用处。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论语读书会”
懂审美,生活才会更美好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面对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服装,常常举棋不定,不知道该选哪一种。
很多人把这称作是“选择恐惧症”。其实,细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审美不足。
审美是我们感知外界的桥梁,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房屋装修、家居装饰,无不时时处处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
好的审美,不但可以使一个物品物尽其用,还会给生活平添很多色彩。
书中举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母亲,都到衣料店去购买绸布,为小孩子做衣服。
一个母亲很有钱,买了时髦的绫罗缎匹来,可是她不会裁缝,衣服的质料尽管贵重,但孩子们穿了样子十分难看。
还有一个母亲虽然钱很少,只买了几尺粗布,但是她对于服装样式很知道美恶,又长于裁缝,所以做的衣服虽然只是一件布衫,而孩子们穿了很有样子,令人觉得可爱。
由此可见,懂得审美,生活将会更美好。
兹心也非常认同,恰当的审美,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更容易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任何事物,一旦有了美,就有了灵魂。
当美与物质生活结合起来时,会使衣食住行都精致起来;当美与人的精神结合起来时,会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
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得体的妆容,美好的形象,甚至有趣的灵魂。
这样的人,在生活里大多也会遇见更多美好。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论语读书会”
美盲,比贫穷更可怕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王太太买了一幅世界名画挂在餐桌旁,顾佳看到后非常震惊,忍不住问是真迹么?傲慢的王太太答:“买赝品多掉价呀,这可是在拍卖会拍下的梵高的《睡莲》。”
王太太的回答,比名画本身更让顾佳感到震惊,因为这幅画是莫奈的《睡莲》,而眼前这位舍得斥巨资买名画的王太太,竟然连梵高和莫奈都傻傻分不清。
本来想买幅世界名画彰显艺术品味,没想到却成了一个笑话。
由此可见,美盲真的比贫穷更可怕。
一个没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即使再多金,也很难给人真正高级的感觉。
怎样提升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呢?
作者告诉我们,对于美的图画,当我们看的多了,就会慢慢体会所谓精神食粮的妙处。
以前看了莫名其妙的,现在懂得了其中的好处;以前未能相信先辈们的赞美,现在也会不由自主学会欣赏它们。
通过绘画来训练一个人对色彩和美的感知能力,也是不错的选择。书中提到,作者自己也曾通过石膏模型写生,来磨练和提高自己美术鉴赏的眼睛。
兹心也觉得,所谓“艺术鉴赏力”,就是一个人对美正确而又敏感的觉知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鉴赏美的眼睛。
木心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文盲已经很少有了,但是许多人的审美能力却有待提高。
真正体现一个人生活品位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多寡,而恰恰是审美能力的高低。
我们常常羡慕一些人,在充满烟火气的普通生活中,品诗、看画、欣赏音乐,他们之所以可以过得那么优雅又高级,那是因为他们懂审美,并拥有驾驭美的能力。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论语读书会”
无用之事,却是滋养内心的必修课
在当下的时代,人们感叹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前进,不得不忙忙碌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完成那些所谓的目标和任务,日复一日,难免身心疲惫。
本书告诉我们,人生不单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修养。如果说物质的满足是人肉体的食粮,那美术等看起来无用的事,便是人精神的食粮。
适当做点无用之事,是滋养内心的必修课。
著名演员陈道明就是一个热衷于做“无用之事”的人。
他在不拍戏的时候,喜欢待在家里读书、写字、弹琴、下棋、画画,还喜欢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有时候还会做点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缝等手工活他都很拿手。
有人说,陈道明是中国最具贵族气质的男演员,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而恰恰正是这些“无用之事”,培养出他独特、高贵的气质。
也许那些有用的事,可以让人事业成功,物质富足,而那些无用的事,却可以滋养一个人的心灵,让人内心更从容、更高级。
兹心也深以为然。
水墨画家林曦曾说,一个人最喜好的状态,是手忙心闲。她自己喜欢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之中寄托自己的闲情雅趣,在瑜伽、美食、写字之中滋养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那些内心丰盈、神态安闲,日子过得又美又高级的人,往往都喜欢适当做点无用之事。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懂得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慢下来,做点让自己内心愉悦的事;在单调的生活之中,留点闲暇,为生活添一抹赏心悦目的色彩。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论语读书会”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世间之人,大多只知道一味的追求“有用之物”的价值,却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就像绘画,对不想成为画家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是无用的。但本书却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学画图,绝不仅仅是想让人成为画家,也不是要在将来直接应用,而是为了能够学会辨别形色的美恶,学会欣赏生活的快美之感。
而快美之感,是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味所必不可少的。
试问,你们身上的服饰,桌上的文具,居住的社区,散步的公园,哪一种可以秽恶而不求美观?
学校里可爱的校园,畅快的运动场,整洁的自修室;家庭中有清静的院子,温暖的房屋,悦目的陈设,哪一种人又不需要画图呢?
不过他们的图画不画在纸上,而画在地方上,学校里,家庭中罢了。
这些图画也许作用的地方不同,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提升人生活的愉悦感、幸福感。
就像周作人在《雨天的书》中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生活中,不妨忙里偷闲,看看景,赏赏画,健健身,喝喝茶,读点无用的书,做点无用的事,而生活的乐趣和品味,多来自于此。
*解读:静心,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慈怀读书会》《论语读书会》朗读主播;本人偏爱黑白灰色。喜欢音乐、弹古琴、唱歌、给小朋友讲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