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09)
一原文八佾第三3.0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试解】孔老师说:“夏代的礼仪我能够讲述,但是在它的后人所居住的杞国,现在已找不到足够可以证明的历史文献资料了,找不到熟知夏礼在时代变迁之中损益情况的贤者了。商代的礼仪我也能够讲述,但是在它的后人所居住的宋国,现在也找不到足够可以证明的历史文献资料了,找不到熟知商礼在时代变迁之中损益情况的贤者了。如果我能够得到足够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者的话,则我是可以证明的。”二释字征(徵)《说文》:徵:召也。从微省𡈼为徵。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徵之。𢾷,古文徵。《广韵》:徵:召也,明也,成也,证也。经典省作徴。“征”、“徵”原本是两字,汉字简化方案将其合并为一“征”字。本章为“徵”字。“徵”从微省𡈼,𡈼是指人挺立在高地上,即“徵”有从微小不易见的状态到清晰可见的状态的含义。“征”和“徵”都含有“从一个封闭静止的区间中,用力使其向外伸展扩张”的含义,“征”是以正义为名义的使用武力,讨伐打击,而使对方毁灭。“徵”字即让处于微小昧暗状态的事物,让其从暗到明逐渐显露,从而获得属于己或为己所用。献《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声。《玉篇》:献:奉也,进也,上也,圣也,贤也,奏也。汉字“献”从犬鬳声,“鬳”是“虎、鬲”的组合,献的本义是把牺牲犬放进蒸锅里用以敬神祭祀,引申出敬献、奉献、贡献、表现之义。文献即记载这些祭祀的文字,引申为记载历史的资料典籍。三素说前一章老师借弟子请教《诗经》的时机,启发弟子对《诗经》章句进行发明,结果让“闻一能知二”的弟子子夏道出了“礼后乎”!“礼后乎”是弟子子夏对“礼”的本质的把握,这也是老师在日常教导中所期盼的,从而使老师很满意。本章是承接弟子的“礼后乎”,老师对礼的进一步阐释。期望弟子能从本质之处把握住礼,并能在实践中不偏离人之为人的本质,不偏离仁德之道。老师说:“夏代的礼仪我能够讲述,但是在它的后人所居住的杞国,现在已找不到足够可以证明的历史文献资料了,找不到熟知夏礼在时代变迁之中损益情况的贤者了。商代的礼仪我也能够讲述,但是在它的后人所居住的宋国,现在也找不到足够可以证明的历史文献资料了,找不到熟知商礼在时代变迁之中损益情况的贤者了。如果我能够得到足够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者的话,则我是可以证明的。”在本章的言说当中,我们可以感触到孔子虽能尽其力地做到博学多识,但是在谈到礼仪制度时还是那么谨慎小心,还是在期盼可靠的文献资料和精通礼仪制度传承的贤者的出现,期盼在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后再下结论的治学态度。同时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把握住“礼仪制度是可变的,人之为人的仁德之心是不变的”。今日细读本章,我们还是会顿生感慨的。今人若不能重视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将会慢慢模糊,终会面目全非,直至最后会消亡,从而让往圣先贤之学终将会成为绝学。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一章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是“时圣”,知礼是因时而变,因时而化的,不是人们误以为的是“一心维护周礼,僵化而不思变”的丧家老头。本章孔子承接子夏所言“礼后乎”继续教导弟子们:礼制是因时代变迁而不断损益变化的,就是老师我本人只是对夏礼、殷礼虽能言,但不能证,从而让弟子对礼制的增益变化这一事实有所了解有所把握。有学者认为本章所言与《为政第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一章所言为一事,本章该是那章之后续,因错简而误在此处。如果将本章与前一章子夏所言放在一起细读,可以发现错简之说证据尚不足。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