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学而篇(11)
【试译】孔老师说:“父亲在世时,我们要看其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我们要察看其子亲事的言行。如果他能够在三年内不轻易更改其父的遗志,这可称得上是孝了。”
观
《尔雅》:观、指,示也。
《释名》:观也,于上观望也。
汉字“观”是从下往上的看,仔细认真地观察“在上者”给你指示的,导向的,“观”中有以自身的能力无法抗拒的屈从的含义,如观天察地。
志
《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
《广韵》:志:意慕也。《诗》云:“在心为志。”
汉字“志”指刻骨铭心的意愿,含有向往、爱慕而留存在心的含义。
道
《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
《广韵》:道:理也,路也,直也。众妙皆道也。
汉字“道”的本义,《说文》: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因此,道是人行之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引申为天和人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或规律。《广韵》说,道是合理的、符合时宜的,人们能够遵循的规律。
素说《论语》学而篇(10)
人们多将这章引申扩展为教条的居多,孔子之学为时学,何来教条,何来盲目?观其志,当指父亲在世时,子尚不能主事,故观其子的志向是否合乎其父之道。父亲去世了,子当亲事亲为了,此时则当观其子的言行,是否继承其父亲的遗志是否符合伦常。注意春秋之时,封建体制尚未完全解体,民风还算淳厚,孔子时代的传统中,父亲之道是符合伦常的,父道是能让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持家可发展之道。因此孔子在教导弟子学做君子之时,自然是从“效法”身边最亲近的人做起,孝的本意是:子学“老者如何爱人,如何敬人,如何爱自己”的,子“效法”老者的言行,并自己亲身实践,去爱人、敬人、并爱自己的孩子。《礼记·坊记》中说:“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见孝,不是盲目的,而是“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父之道”的“道”是指“合理的、符合伦常道德的,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道”,不是指父亲平时所有的言行,合道的和不合道的。
因此本章需要注意辨析的是,孔子言说的“孝”的内涵和实质。孔子是时圣,是智者,因此孔子所说的“孝”,效法的是善行,不是恶行,“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孝”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的、愚昧的。这和孔子言学的次第“智、仁、勇”是一致的,学之在时,“智”在“仁”前,盲目的孝,是非智的,因此是不仁的。即孔子说的是善孝,不是愚孝,昏孝,麻木无知的孝。
已发《素说<论语>》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