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公冶长篇(十九)

一原文公冶长第五5.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试解】,或作殺煞𢎍。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属皆从行。户庚切。《释名》: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又姓。汉字“行”甲骨文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本义是路或者表示行走。由道路义引申为行列、队伍,由行走义引申为施行、行动、从事,干。再《说文》:再:一举而二也。从冓省。作代切。段玉裁注:“一举而二也。凡言二者、对偶之词。凡言再者、重复之词。一而又有加也。”《玉篇》:再:子代切。两也。重也。仍也汉字“再”,小篆字形从一冓省,甲骨文像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是两次、第二次,引申有一次又一次地,再三之义。本章是第二次或者再次之义,不是再三反复义。

三素说前一章通过子张的仁德境界之问,让弟子把握忠诚、清白和智慧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告诫弟子“仁者必忠,而仁者必有忠的智慧,但忠者为忠而忠未必是仁。仁者必清,而仁者必有保清的智慧,但清者为清而清未必是仁。”本章通过时人称颂的历史人物季文子进行评说,时人谨慎的“三思而后行”中,告诫弟子临事三思,容易流于犹豫不决,且会导致私意起而反惑的境地。鲁国大夫季文子素以谨慎多虑而著称。时人称其“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季文子做事总是能够做到谨慎多思,因而获得了“三思而后行”赞誉。老师听到弟子们将季文子的三思当作美德进行称颂的谈论,心中产生了不安。就学问修养来说,权宜三思,尽思之尽善不为之过。从处仁而择,里仁为美的整体视角出发,以正念当前,参天地化育之理,权人之为仁之道,才能通达仁德的智慧之境界。但是就临事行前之思来说,就要敏而行之,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天地化育之理,从人之为仁之道。迅捷采取有效行动,控制事物发展趋势,此时只需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不需要三次了。三思会让人的私欲顿起,此时就不能迅速地断决了,就不能够及时处理了。因此老师说:“君子每做一件事,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这个事合不合天理,合不合人道,符合就该去做。第二次思考的是这件事做了会不会伤害他人,如果不会对周围的人有太大的伤害,符合就应该去做。临事之时,如果还要进行多次思考,自然就会考虑到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对我有什么利。这样一来,人的私欲就会显露,事情就不能迅速断决了,从而失去时机,就不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了。因此临事之时,行动之前思考两次,就该决断践行了。”本章需要注意注意对“再”字的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再”是表示动作重复多次的副词,但本章之中的“再”不是这个含义。如将本章理解成:“季文子是个谨小慎微的人,遇事总是反复考虑,以求周密细致。”即将“再”理解成“再思考一次”或“反复思考”,那就会远离孔子的原义。汉字“再”最初只是表示数量的词,意思是第二次或两次。《说文解字》:“再,一举而二也。”今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其中的“再”还保留着古义。孔子的意思是思考两次就可以了。此时的思关键是把握整体,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一思二思可行,既可以速下决断,不要犹豫不决,而贻误时机。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