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通报表彰!义乌还获奖励…

2020年义乌市完成建设用地总供应量26068亩

完成消化批而未供16142亩

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3717亩……

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

近日,义乌市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获得奖励用地指标1000亩

义乌市缘何受表彰?

“调查好每一寸土地、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义乌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狠下功夫,大力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业有机更新、农村有机更新工作,实现了城市从县域经济型到都市融合型、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到创新智造型、乡村从发展单一型到和美众创型、民生从地域差异型到普惠均衡型的转变,探索出土地资源全域精准管控的新模式和新经验。

“以城市有机更新促城市能级提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该负责人介绍,自上一轮旧城改造结束十多年以来,义乌城市建设一直采用“修修补补”方式,特别是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差、“低散乱”企业集聚、危旧房多、安全隐患突出,低效、粗放用地情况显著。

为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义乌以《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为先导,2016年制定了老城区5.78平方公里三年有机更新计划,综合运用“环境整治”“功能置换”等方式,划定拆除重建、功能改造、现状保留三类策略分区,已全部按计划完成实施改造。2019年又制定了第二轮9.2平方公里三年有机更新计划,提升范围由老城区向主要城区和各核心镇区辐射,城市设计更加多元化,包括旧城区征收改建、老小区更新改造、核心镇区功能提升等。

2016年以来,义乌完成了仓后、湖大塘、向阳上片、向阳下片、通惠、市场、胜利(一)、车站、楼店、下车门、秦塘、铁西区块等十余个城市老旧住宅区块共计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计腾出发展空间3000余亩,补齐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了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发展能级,实现了城市自然资源的“良性内循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用地空间的不断扩大,义乌一些以往属于远郊的工业建成区块也逐步成为城市中心。这些存量工业区存在规划层次低、建筑老旧、低效利用等问题,已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的瓶颈,亟待优化转型。针对这些问题,义乌采用工业有机更新与低效用地再开发紧密结合的方式,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亩均论英雄”,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用地“增存挂钩”,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倾斜。

2020年

义乌完成建设用地总供应量26068亩,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占当年供地总规模的比例为30.24%,同比增长40.86%。

  • 完成消化批而未供16142亩,占全省完成量的13.77%,同比增长255.99%。

  • 完成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883亩,同比增长40.86%。

  • 积极探索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小微企业园的联动开发利用,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3717亩,同比增长62.5%,新建成小微企业园20个,认定总数全省第一。

  • 实现工业增加值373.7亿元,增长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7亿元,增长11.4%。

与此同时,义乌优先保障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电商等供应链、先进制造企业和“教育倍增”“医疗补短板”等项目用地,助推外贸逆势上扬,实现出口3006.2亿元、增长4.8%,进口123.2亿元、增长23.4%,吸引晶澳、晶科、爱旭、东方日升等光伏领军企业集聚,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8所,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4590个,高效做好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大附属医院等项目用地报批服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执行率达到99.99%。

此外,义乌深入挖掘存量资源潜力,以农村有机更新促城乡融合发展。90年代以来,义乌城郊、农村布局着大量“四层半”楼房,产居不分、配套为零,土地利用浪费严重。为此,义乌摒弃以往农村建设当中的粗放低效模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启动60个村的农村有机更新,通过农村用地整治盘活利用空间14720亩,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92:1。

作者:余依萍

编辑:杨雨苗 责编:吴攸

点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