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 鄘风·干旄》/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598期)

天语说: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旄之为物至小,而表立干首,望之孑然。”

【汉】毛亨《毛诗》说“注旄于干首,大夫之旃也。”

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

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 “此诗干旄、干旟、干旌,皆历举招贤者之所建。”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诗经》是关于卫文公,卫文公的家世,其实并不光彩。母亲嫁入后,混乱卫国朝纲,协同杀死了太子姬急与宣姜的长子姬寿,酿就了卫国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悲剧。后来,宣姜父亲为稳固宣姜及其幼子姬朔(卫惠公)在卫国的地位,又强迫卫宣公儿子姬顽接纳了宣姜。此后,姬顽与宣姜又生下了五位儿女: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夫人、许穆公夫人。
《左传》如此评价他:“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卫文公是个好君主,他继位以后没有什么架子,努力的为国家做贡献。发展国力,任用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他自己常常穿着一些粗布衣裳和百姓们一样,吃的东西也很平常。经过他的努力,卫国开始发展起来。
卫文公在位初期,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任用有能力者为官;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发展军事势力,使战车从三十辆增至三百辆战车。
齐恒公去世以后,之前那些常来骚扰的狄人又和刑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卫国。卫文公对他的大臣们说只要谁有能力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我愿意将这个位置让出去,所以大臣们全部都听从他的指挥了。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撤军了,不过刑国又和齐国联合在一起,准备要攻打卫国。卫国众人于是商议,最后有个大臣提出派人去刑国卧底,甚至要做上守城将军,将来里应外合才好打败刑国,后来礼至二人就到刑国去做卧底去了。
不久以后,卫国发动了对刑国的攻击,这个时候邢国的宰相也就是国子就率领了一批属下巡城。礼至二人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了,他们摒退了其他的人。自己陪在国子的身边,找到机会将国子给扔下城去了。
这个宰相就这样被抓,卫文公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刑国给一举拿下。卫文公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打败了刑国,将这个国家收到自己的版图下。后来礼至两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还特意做了个鼎,将这件事情记录在上面。

原文: 

鄘风·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释:

①干旄(máo):干:通“竿”或 “杆”。以牦牛尾饰旗杆。插于车后,以显示威仪。
②孑(jié)孑:“特出之貌”单独突出的样子,这里指旗帜高举的样子。
③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郊:郊外。
④素丝:白色的丝线。纰:是一种缝织丝线的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彼:那个。姝:顺从、美好。畀:给予。之:代词指被访的贤人。
⑤旟(yú):画有鹰雕这种习鸟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组:编织是一种缝织丝线的手法。
⑥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⑦祝:编织是一种缝织丝线的手法。都:“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⑧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告同予。

译文

高举着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帜,

在浚的郊外正驾车前行。

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

下面四匹高头大马徐徐前行。

那位美好的贤人,

将用什么东西来赠予他呢?

高高飘扬的旗帜上画鹰雕,

在浚的近城正驾车前行。

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

下面五匹高头大马徐徐前行。

那位美好的贤人,

将用什么东西来赠予他呢?

高举的旗帜上装饰着五彩鸟羽,

徐徐前行的马车已经到城区。

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

下面六匹高头大马随后驰驱。

那位美好的贤人,

将向他请教哪些事呢?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卫国在卫文公统治之下,手下的官员招访贤人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通篇全用赋的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纵观全诗的角度,诗人由远极近,由上至下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群寻访贤人的官员形象。

首章“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孑(jié)孑:单独突出的样子,这里指旗帜高举的样子。干旄(máo):干:通“竿”或 “杆”。以牦牛尾饰旗杆。插于车后,以显示威仪。这首诗在文学上很有特点,非常有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远远的有一队人走来,他们高高举着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帜,在在浚的郊外正驾车前行。【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旄之为物至小,而表立干首,望之孑然。”旄,是牦牛尾装饰在旗杆的顶端,虽然小,但是在很远看,由于它在最高处,非常突出显眼。【汉】毛亨《毛诗》说注旄于干首,大夫之旃也。”我们知道古代能够树旗的可不是普通人,一般情况都是大夫这样的贵族所用的旗帜。诗人继续赞叹“素丝纰之、良马四之。”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的后面,四匹高头大马徐徐前行。我们试想一下,如此隆重的仪式,这一群人来干什么呢?“彼姝者之、何以畀之。”那位美好的贤人,用什么来赠予他呢?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由此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车马隆隆,旗帜飘扬。诗人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这一队人如此隆重的出行,就是为了求访贤人。从视角来看是由远即近由上向下。

二章:诗人继续写道:孑孑干旟、在浚之都。”旟(yú):画有鹰雕这种习鸟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组:编织是一种缝织丝线的手法。高高飘扬的旗帜上画鹰雕,在浚的近城正驾车前行。素丝组之、良马五之。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下面五匹高头大马徐徐前行。彼姝者子,何以予之。那位美好的贤人,将用什么东西来赠予他呢?

最后一章“孑孑干旌、在浚之城。”高举的旗帜上装饰着五彩鸟羽,徐徐前行的马车已经到城区。“析羽注旄上,无析羽者但谓之干旄,故诗先旄后旌。”“旌”也是一种旗帜,它就是在“旄”这种旗帜旗杆顶的牦牛尾上装饰五彩的羽毛。“素丝祝之、良马六之。”白色丝线编织的旗边,下面六匹高头大马随后驰驱。本诗在描写方面视觉由远极近,由上至下的推进,画面感更加强烈,而马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些良马是送给贤者的礼物,另一方面也说明人访贤的人群越走越近了,那么这群人是干什么来了?看最后一句“彼姝者子,何以告之。那位美好的贤人,将向他请教哪些事呢?【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 “此诗干旄、干旟、干旌,皆历举招贤者之所建。”这首诗歌里写的高举飘扬的牛尾旄旗、绘有鹰鸟装饰的旟旗,以及装饰有五彩羽毛的旌旗,都是为了招纳贤士而做的。由此可推测此诗的主旨为招纳贤士。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赞颂卫国在卫文公的治理之下,统治者和官员们都非常爱才爱贤,所以卫国的贤能之士也都非常乐于将好的治国之道和建议提供给统治者。

当然, 《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

从诗的艺术手法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更能看出此诗章法严谨,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更能反映出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字字珠玑。

天语小诗:

为《 鄘风·干旄》而作

文:闻天语

高举的旗帜

寻觅的征程

我们用满腔的

执着与热情

去开拓

明天的辉煌

奔驰的骏马

擎起

燃烧的信念

将彭拜的斗志

化作力量

点亮春秋

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