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品(一八五)是传递神韵还是传递粗俗?(《读写月报》)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是传递神韵还是传递粗俗?
江西省大余中学吴宇晴
近日,华中科大韩东屏教授发表的论文《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因标题“很烂”二字的评价引爆朋友圈。韩教授针对社会公众批评,辩护说:“'很烂’不是脏话而是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很差’'稀烂’'纰漏百出’'太不像话’之类,但又比后者更加准确、传神。”
韩教授以“不是脏话”“准确生动”作了注脚。可正如市井气息不是市侩气息,韩教授的注脚也未必立得住脚,所谓的传神与口语化,或许只是荒诞与粗俗化的挡箭牌。
首先就韩教授的“传神”一说,哪里传神了?“纰漏百出”相较“很烂”,后者哪一点生动形象?仅仅因为口语化,就让人觉着真实可感了?那么“康德的伦理学”理应也改成“康德的应酬门道”“康德教你做个好人”。但事实上,正如“教你做个好人”并不能准确定义伦理学,“很烂”也未见形象,它既未指出错误是什么,也未说明错误在哪里,与“准确”扯不上关系,反而“纰漏百出”更能让人明白,是前后叙述的不一致与体系无法自洽的逻辑漏洞,而不是单纯一个字:“烂!”
其次不妨讨论端庄的学术研究与世人的嬉笑怒骂的界限。不错,我们坚决反对陈事旧典与故纸堆里烘出来的干鱼,但同样是“活泼”,《苏菲的世界》也是一篇哲学长论,不同的是它的活泼是在于以十四岁少女的世界观与她和哲学老师的奇幻之旅为核心展开,并最终以她离开了书,从“小说“中溜走讨论高次空间的可能性。这样的论文是端庄与活泼的典范,既深入讨论又明白如话。反观韩教授的“很烂”,内容未必易懂,标题却出足了风头;行文未必近人,语言却令人咋舌。这不叫作传神,这是把庸俗当成了传神,仿佛在科学人文讨论会上大敲破锣咚咚,还美其名曰:“接地气!”“口语化!”
“很烂”事件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即在信息流冲击与大众文化狂欢的现代,要警惕把粗俗当成神韵,把泥巴气当成乡土气,把破坏严肃当成真实生动的行为。韩教授的“很烂”是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极端化缩影,华中科大二级教授与“口语”的碰撞只不过因为更加悬殊而加重其荒谬。但事实上,虽不突出然而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部分普通人自称“屌丝”,时不时突然出现在课堂上的脏话调侃,甚到称抗疫医者“你们真是太他妈的棒了”种种之类,未尝不与“很烂”有些伦理学关系!
总而言之,韩教授深耕多年,也该好好反思一下这句“语出惊人”的话,传递神韵不是传递粗俗,何况严肃的学术论文不容杂音乱耳。而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一面在皱眉的同时,也要反思反思,是不是平日自己也在为“粗暴式准确”和“市侩式传神”出力,造就了“很烂”的温床?
[简评]
文章从韩东教授的辩护词入手,首先否定其“很烂”的“传神”说,指出“很烂”远不如“纰漏百出”传神;再从端庄的学术研究与世人的嬉笑怒骂入手,指出这是“庸俗”不是“传神”;然后联系生活,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信息流冲击与大众文化狂欢”的“一个极端化缩影”,最后引导反省自己是否为“粗暴式准确”和“市侩式传神”出力,造就了“很烂”的温床。文章行文严谨,由点及面,分析透彻,既分析问题又反观生活,令人警醒。同时文章骈散结合,语言犀利泼辣,在嬉笑怒骂中绽放光彩,如“市井气息不是市侩气息,韩教授的注脚也未必立得住脚”“内容未必易懂,标题却出足了风头;行文未必近人,语言却令人咋舌”“把粗俗当成神韵,把泥巴气当成乡土气”,读来令人捧腹的同时,也深含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