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令人讨厌的样子,都只是不被爱的样子

什么样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答案:

正直勇敢,

开朗乐观,

成绩优秀,

乖乖听话……

其实今天想说的就是,只要你爱对了孩子,和孩子建立起足够亲密的依恋关系,他就会成为你想要的孩子。

每次看到这样的孩子:

爱哭闹,脾气暴躁,性格执拗,

甚至是偏食、脱发、多动症……

凡是你不喜欢的样子,可能都只不过是不被爱的样子。

心和母亲紧密相连的孩子,

情绪安定,热情洋溢,眼睛散发求知光芒。

正如日本最权威的早教专家之七田真所言:“能够很好地接受到母爱的孩子,

会成长为稳重、坦诚、

接受能力强、对人温和且仔细的孩子。”

与此相反,那些让人觉得有问题的孩子,

多半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接收到父母的爱,

内心缺乏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

就会表现出那些奇怪的言行。

因为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存在感。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者之一亚历山大尼说:“心理健全的孩子有旺盛的好奇心,

时刻喜欢对外界进行探索,

不被疼爱的孩子则喜欢给别人添麻烦。”

这种“麻烦”的表现为:

积极性的孩子传达攻击型的信号,

感受性强内向型的孩子则形成不良的习惯或出现奇怪的症状。

所以,那个不停眨眼间、咬指甲、流鼻涕、说话口吃、身体摇晃的孩子,

他只是在向你求关注。

那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和怪癖,因此都找到了答案。

所以,简单地斥责孩子“好好坐着”、“不要打人”、“上课专心”是没有用处的。

唯有父母,尤其是母亲,

付出巨大的包容和耐心,

让孩子接受到完全的信任和疼爱,

才能够改掉这些坏毛病,

然后都不需要说出来,

他也会变成你想要的好孩子。

当然,母亲又怎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关键是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1.尊重是爱的基础。

我们往往可以做到对别人笑容满面,却常常对自己的孩子眉头紧皱,生气的时候还会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

那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并非一个需要尊重和礼貌对待的“人”。

在龙应台和儿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书中,儿子曾写道: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

你并不觉得那是我天生就有的权利,

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

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所以,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他不尊重,这是爱孩子的基础。这样,我们才能友好地和他交谈,倾听他的解释,理解合情绪,公正地判断他的行为。

2.及时拥抱和爱抚孩子。

日本亲子教育专家白滨洋征曾经说过:

“孩子的自立是从拥抱开始的。”

在婴儿时期,每当孩子啼哭,妈妈都应该及时地回应:“宝贝怎么了?妈妈来了!”并且立刻抱起孩子,满足吃奶、喝水、换尿裤等需要的同时,还不停给予温柔的爱抚。

这样,只要孩子一有需要,妈妈就会立刻回应,这能够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加自信。即使孩子慢慢长大了他也同样需要一些身体上的爱抚,如经常拥抱他或摸摸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肩膀,会更好地传递母亲的爱意。

七田真也曾经向母亲们推荐过他独创的“七秒钟拥抱法”,

即孩子情绪不安时,先拥抱孩子七秒钟,然后再用言语鼓励。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被母亲的气息包围,感受肌肤的暖,心与心也紧密相连。

于是孩子原本的负能量就慢慢收回了,

仿佛给孩子施加了合可思议的魔法,

变得异常乖巧可爱、自信勇敢。

3.不用抱怨、责备、辱骂等充满负面情绪的语言行为伤害孩子。

“尾木妈妈”在他写的《“不斥责”育儿法》中有一句经典:

想发怒的时候,

立即深呼吸强迫自己表扬孩子。

现在年轻父母们也都逐渐开始学习“父母效能训练”之类的各种课程,做专业的家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生气、愤怒之前,

请先深呼吸然后平静地问一问:“怎么了?”

“怎么了”是能给人带来莫名安心感的词汇,

孩子即便犯了错,他也会猜想“妈妈一定是相信我理解我的”,

然后调整情绪,静下心来好好听妈妈说话,与妈妈交谈。

弄明白事情缘由之后,也不要急着训斥,而是应该先说“你的想法很好”之类的客套话,再和他共情:“你一定是因为……所以才……”

然后再冷静地分析孩行为有可能造成哪些不后果,最后建议更恰当的做法。

最后,还是要分清“疼爱”与“溺爱”的界限。疼爱孩子是母亲的职责,而溺爱孩子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样是爱,区别在于:

“疼爱”是带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和满足感,让他在此基础上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人生所有挑战;

“溺爱”则是大人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给孩子做安排,代替孩子履行他应负的责任。

分清了这个界限,我们就明白哪些东西是无怨无悔、义无反顾都要给予孩子的,而哪些事情是即使再多荆棘坎坷也要孩子自己面对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情感上、精神上要多多理解、鼓励和沟通,尽量传递正面的情绪。

而在行动层面上,则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去动手。

让孩子依恋父母,而不是依赖父母,他一定会成为你想要的那个好孩子!

给孩子有树的风景,让孩子依恋父母。关注我的公号,一起畅聊育儿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