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

断肠草中毒

病名。因误服断肠草中毒。断肠草又名钩吻、胡蔓藤、烂肠草、黄藤、毒根等。详钩吻中毒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断肠草

【拼音名】Duàn Chánɡ Cǎo

【别名】钩吻、大茶药、大炮叶、黄花苦蔓、黄猛菜

【来源】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以根、叶及全草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叶、全草夏秋采集,晒干。

【毒性】本品含多种极毒的钩吻碱,误食能致命。中毒后引起晕眩,咽、腹剧痛,口白沫,瞳孔散大,下颚脱落,肌肉无力,心脏及呼吸衰竭而死亡。抢救方法:立即采取综合治疗,早期要洗,保温,人工呼吸,使用兴奋药。

民间抢救方法

·鸭毛蘸花生油拭咽喉催吐,吐后再灌服花生油1小杯;

·新鲜鸭血鹅血1大碗灌服;

·鸭蛋3个,取蛋清调花生油灌服;

·鲜马尾松树梢8条(去叶),韭菜(全草)1把,铺地蜈蚣(马鹿角)0.5~1两。共捣烂,冲水半碗,取滤液服;

·蕹菜根、茎(去叶)1斤,捣烂绞汁内服;

·鲜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

·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红糖灌服。

【性味】苦、辛,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外用治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痔疮疔疮麻风。还可杀蛆虫、孑孓(jié jué)。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注意】禁止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茶药根

【出处】《岭南草药志》

【拼音名】Dà Chá Yào Gēn

【别名】胡满蔃(《岭南采药录》),大茶根(《广西药植图志》),断肠草根、猪人参(《矿西中药志》)。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除去茎苗,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状,略弯曲,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有多数横向裂隙,支根痕少数。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破裂状。横切面皮部灰棕色,形成层明显,木部淡黄色,导管群呈放射状,导管清楚,呈小空洞,木射线较导管群窄,呈深黄色。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有大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接骨。治疔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煎水熏洗。"

②《广西中药志》:"浸酒外擦,治风湿跌打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外用:浸酒擦、煎汤熏洗、熬膏或捣敷。

【注意】忌内服。

【附方】①治无名肿毒痰核大茶药根二两,狼毒二两,铺地锦三两,吸脓膏一两,假菊花根二两,鸡骨香五钱,九干菜三两,了哥王一两,生油一斤四两。将上药浸四至五天,放锅内熬至药枯,去渣,以药油一斤,配合黄丹八两,炼成柔软硬膏,取贴患处,有止痛消肿毒之效。

驳骨:大茶药根八两,生鸡仔一只(约重十两,不去毛脏),共同捣烂外贴伤处,先将骨折以手法复位,外加树皮和绷带固定,约敷一小时除去。

③治刀伤:大茶药根(去青皮)、钻地风,二味酌量,共捣烂敷患处。(选方出《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茶药根

【出处】出自《岭南草药志》

【拼音名】Dà Chá Yào Gēn

【别名】胡满蔃、大茶根、断肠草根、猪人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常绿藤本,长约12m。枝光滑,幼枝具细纵棱。单叶对生;具短柄;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性味】苦;辛;性温;大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痛接骨。主疮肿毒;流注;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浸酒擦;或煎汤熏洗;或捣敷。

【注意】忌内服。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疔,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煎水熏洗。2.《广西中药志》:浸酒外擦,治风湿跌打消肿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