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浦镇琐园村,一座乡村古建筑博物馆
2020.6.28
正文共: 3014字 16图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走进澧浦镇琐园村,有种时空交错之感。一座座徽派风格的明清古建筑星罗棋布,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黑白辉映、层次分明、明朗素雅。青石小巷狭长幽深,不经意间一抬头,便可以看见一扇扇轻掩的木格雕花轩窗。
驻足、回眸,在缓缓流淌的时光里,感受水墨江南的古韵悠长。从远处看,整个村庄的布局形似一把金锁,由此先人取名“锁园”。经数百年,后人觉得“锁”有封闭保守之意,而“琐”有“玉之声”“宫之门”的含义,寓意吉祥,故改为“琐园”,并一直沿用至今。
祠堂,是供奉祖先和宗族祭祀的场所,也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严氏宗祠位于村西北角,坐北朝南,祠檐斗拱相叠,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严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堂号为“敦伦堂”,共四进五开间,历时五年完工,是琐园村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八字形的大门、巨大的石鼓、高高的青条石门槛,走进严氏宗祠,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上的一块匾额,上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相传,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府时,感动于严子陵的高洁人品,在其当初隐居之处建造了钓鱼台和子陵祠,并作《严先生祠堂记》以示纪念。“山高水长”取自于其中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的高风亮节,随着范仲淹的名作广为流传,为世人所景仰。
永思堂,村里人称小祠堂,建于清嘉庆二十年。这个“小”,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严祠宗祠其建筑规模较小,二是意为“庶出”,祠堂的建造者郑氏是庶出族人的遗孀。
聚义堂,也称“方厅”。其布局方正,别具一格。据说聚义堂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当时建造永思堂所剩下的,琐园先人本着勤俭持家、物尽其用的原则,建造了这座别致的小厅。厅中大梁、小梁、柱子以及门窗上的木雕图案都是方方正正的。寓意做人要方正规矩,才能把家治好,把事业做大。
琐园村中长街幽巷纵横交错,犹如迷宫。位于村庄中心的两面厅,建于清乾隆初年。整幢建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两坡顶,占地面积986平方米。两面厅由两个四合院对接组成,一面“忠恕堂”,一面“继述堂”,两厅共用一面太师壁,是一组三进两天井加左右厢房的大型厅堂建筑。
最早的两面厅主人为严氏同胞两兄弟,各自都已独立成家,为了发扬儒家传统的“孝悌”精神,他们分家不分心,从而创造出这种独特的建筑布局。这种布局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两面厅规模宏大、做工考究,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怀德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建造者为琐园第六代严氏子孙严元良。堂号出自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整个厅堂呈长方形,坐东朝西,为前后两进、带天井、厢房的四合院。厅堂内牛腿、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左右厢房花格窗的图案精致典雅,不流于俗。大厅正中悬挂的“怀德堂”匾额,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庚子年桂月吉旦立”。匾额下方是严子陵的画像,怀德堂也是严氏家族家规家训的展示厅。
务本堂,位于怀德堂东侧,建筑结构和怀德堂基本相似。正厅后壁的匾额上有“大清乾隆丁酉年立”的字样。二进多处木雕呈瓜棱形,有“瓜瓞绵绵”之意。最为精致的是左右厢房花格窗纹环板:上面是“渔樵耕读”的雕饰,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体现了当时炉火纯青的木雕技艺。同时也折射出农耕时代,琐园村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务本堂的建造者严超本名严元贵,号海山。他年轻时在外经商,为人诚信,乐善好施。这务本堂是海山公70岁时出资建造的。“务本堂”堂号出自《论语·学而》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在教育后人做人要有厚德之心,有爱、有本心、有良知方能道行天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奇特之处在于每处都有故事,都有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寓意。
亨会堂,又叫“九间堂楼”,建于民国初年。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墙上有彩色壁画,檐下“S”形的牛腿木雕精美,题材取自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润泽堂,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鲁兵的故居。
在严氏宗祠的边上,是一座高大的旌节牌坊,建于清乾隆丁末年。牌坊为四柱五楼式,顶楼下设蟋龙竖匾。正反面都刻有“圣旨”、“荣恩”等字样,额坊上“为故民严锡佩妻黄氏建”几个字清晰可辨。梁坊上雕刻着龙、凤、松鹤、雄狮等图案。
据说当年皇帝下诏书,由地方衙门和家族出银建造这座牌坊,是为了表彰一个守节的女子黄氏。黄氏,塘雅人,嫁给琐园怀德堂建造者严元良之子严锡佩为妻。锡佩早故,黄氏23岁便守寡,终生未改嫁,她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将儿子严曾淑培养成为太学生。皇帝有感于黄氏贞行,遂下诏立牌坊。这座旌节牌坊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默默矗立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琐园的故事。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琐园的每一处古建筑都是有灵魂的,其中的人文历史就是它的魂。
漫步琐园,偶尔还会发现几家古典风格的民宿、以及咖啡馆。在这里,古建筑与时尚元素居然可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015年,来自14个国家的数十名海外学子带着梦想开启了琐园之行。他们在琐园学习交流当地文化,体验乡风民俗。中西方文化交汇,各放异彩。如今的琐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研学村”,来此研学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村中的一池碧波中有严子陵垂钓的铜像,戴斗笠,着蓑衣,驾一叶扁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气定神闲。生活在琐园的村民,也是这般悠闲自在。他们在家中自己动手磨豆腐、打年糕、编草鞋、剪纸……一些传统技艺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往·期·推·荐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范丹霞 视频/图片:李方政 楼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