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种成全
晚上,重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读到严密的推理,深刻的论点,心里怦然所动,有一种欲说不能的感觉,即把自己所思形诸于文。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中的节选。其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选择的。人生最大的选择就是生与义。这里的“生”可以理解为生存,生命,生活;这里的“义”,在儒家思想里面是“宜”,可以理解为应该,或者说是意义和价值。在生与义面前如何选择?是选择苟且活着,还是追随远方,自古以来,都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困惑。作为以仁爱为核心思想的儒家,自然是选择舍生取义。人生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于这个人生命题,孟子进行了周密的论证。
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成全。孟子说,面对鱼和熊掌两样好东西,让你选择,很难!因为面临好东西,很多人都想兼而取之。但倘若真的要二者取一,一般人都能分出轻重,舍弃鱼,选择较为贵重的熊掌!
如果生和义之间选择呢?两者都好,我们既想好好活着,又想赋予活者以意义。但倘若真的要你二者取一,你该如何选择呢?如果,你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人生就是为了活着,那就很容易摒弃“义”而不取;如果,你认为人生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生应该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二者抉择之时,就会舍弃生命而取义理。
我们常说,向死而生。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死”,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倘若人很爱惜自己生命,不想受一点苦,就会想方设法保全生命,力避一切痛苦和灾难。倘若认为人生就是为了发现,为了成全,为了追寻更好的自己,那么就不怕风雨,不顾路途遥远,就会心无旁鹜,从一而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人,如伟大的领袖谭嗣同,瞿秋白,他们面对死亡时,都是从容镇地,感觉,此时,此地,正好,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再如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山高路远,还处处面临敌人的封锁,但是,因为心中有一团火,有一种梦,就会视死如生,就会勇往直前!
一个人能不能舍生取义,过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就看你能不能明确人生的方向,笃定人生的信念。人生是个过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人生的意义不是在占有,而在于奉献,不在于你从这个世界上拿了多少,而在于你向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在于如何发现、体验,甚至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孟子还拿《礼记》中的“嗟来之食”举例,说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底线,有些普通百姓,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义”字。是的,人是有气节的,人不能像狗一样苟且活着。但奇怪的是,很多人能在苦难面前能挺起胸脯,但却难以抵挡住富贵的诱惑。孟子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快死之时,可以拒绝“嗟来之食”,却抵达不住优厚的俸禄。为什么?是因为优厚的俸禄可以得到“宫食之美”?可以“妻妾之奉”?可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我们看很多高官的忏悔录,都说自己穷困之时,多么不容易;却在得志之时,忘乎所以,飞扬跋扈,以至自取灭亡。
事实也证明,很多人在贫穷之时,可以意志坚定;却难以抵挡糖衣炮弹的轰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失其本心”。
我们常说,在走得太快时,要学会等等灵魂。不要一味地赶路,而忘记了自己行走的初心。朱光潜说,慢慢走,注意欣赏路边的风景。生命不是一段旅程,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我们生活,不是为了过得多么富足,多么高贵,而是在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分地体验,发现,以至于成全。我想起了禅宗的那句偈子:“时时勤扶拭,勿使惹尘埃”,既然心智不高,容易被蒙弊,就时时提醒自己,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如此,才会找准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