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组成用量】
半夏12g,麻黄、桂枝、干姜、白芍各9g,五昧子、甘草各6g,细辛3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以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辛温解肌,温阳化气,行水涤饮为臣药,干姜温脾暖肺,细辛、五味子止咳平喘,半夏祛痰降逆,白芍、甘草缓急痉挛。全方共呈涤饮解表、止咳平喘,温肺散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咳喘,或痰饮咳喘之病证。
本方具有消炎,排痰,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肺泡血循环,增强肺的换气功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抗组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氯化钡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咳嗽气喘,痰稀色白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痉挛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老年性肺气肿、百日咳、肺源性心脏病、肾炎、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老年遗尿等病证。而必须症见痰多稀白,咳喘,胸满,口不渴,苔白滑,脉浮或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外寒内饮急性发作型)治宜散寒宜肺,化痰止咳。以本方加葶苈子15g(包煎),杏仁、竹茹、半夏各10g为主治方。
若头痛恶寒,身痛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者,加荆芥、防风、白芷各10g。
食少腹胀,恶心,口泛清水者,干姜改用炮姜9g,加白蔻仁(后下)9g,砂仁(后下)6gc寒痰郁久化热,身热不甚,痰白质粘不易出者,减桂枝、于姜为半量,加生石膏(先煎)20g,地骨皮15g,黄芩10g。
胸闷、苔白腻者,加茯苓、薤白、白芥子各10g。
2.支气管哮喘(寒哮型)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以本方加厚朴、白芥子、竹茹各10g,枳实6g,肉桂粉(冲服)3g为主治方。若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率偏快者,去麻黄,改用黄荆子15g。
痰多不能平卧者,加车前子(包煎)、葶苈子各15g。
咽痒、清涕、鼻塞严重者,加蝉衣、苍耳子、辛夷花各10g、胸膈满闷,饮食不香者,加莱菔子、苏子、薤白各10g。
夜半发作喘憋者,加石菖蒲20g,乌贼骨15g,于临睡前服药1次。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紫石英(先煎)20g,制附子(先煎)、当归、熟地各10g·3.急性肾小球肾炎(风寒束肺、风水相搏型)治宜疏风散寒,宣肺行水。以本方去五味子,干姜改用生姜,加防风、白术各12g为主治方。
若汗出恶风者,加黄芪15g。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30g,茯苓15g。咳嗽喘促者,加荸苈子、桑白皮各12g。
4.喘息性支气管炎(风寒咳喘型)治宜疏风散寒,止咳平喘。
以本方加紫菀、杏仁各10g为主治方。
若咽痒喷嚏者,加辛夷4g。畏寒咳重者,加苏叶10g,白前7g。痰粘难咳者,加桔梗、枳壳各7g。痰涌气促者,加苏子、莱菔子各7g。痰多者,加陈皮10g,僵蚕6g。
5.春季卡他性结膜炎(风寒夹湿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止痒。
以本方加白鲜皮,防风各10g为主治方。
6.肺气肿(肺肾两虚,央有表证型)治宜补益肺肾,佐以解表。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气喘,呼多吸少者,加狗脊、核桃仁以纳气平喘。若口唇、指甲呈青紫色者,加鸡血藤,红花以通经祛瘀。若合并感染者,合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黄芩。
7.肺源性心脏病(心牌肾虚损,水液运化受阻型)治宜补益心肾,健脾运化。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心律快、心悸气短,去麻黄、桂枝,加淮山药、白术。若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加石膏、黄芩。若下肢浮肿、腹水者,加二丑、荠菜。
8.过敏性哮喘(风寒束肺型)治宜宜肺平喘。
以本方为主治方。尤其必须重用麻黄、细辛、半夏、白芍,效果更为显著。9.喘息性肺炎(风寒袭肺型)治宜温肺散寒祛风。
以本方为主治方。其中细辛后下,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应快火急煎,一剂煎2次,混合后分4~6剂口服。
若痰鸣明显者,加茯苓、陈皮。
10.过敏性鼻炎(肺虚卫弱型)治宜温肺实卫,祛风散寒。
以本方为主治方。若严重者,加防风、乌梅。
11.百日咳(风寒袭肺型)治宜发散风寒,化痰止咳。
以本方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
1.恶寒无汗加重麻黄、桂枝用量,或加人生姜、红大枣亦可。
2.痰饮较盛加重半夏、干姜、细辛用量,或加人陈皮、茯苓亦可。
3.咳喘较剧加杏仁、莱菔子、冬花。
4.胸满痞闷加陈皮、枳壳、佛手。
5.兼有浮肿加白术、茯苓、苍术。
6.兼有里热加石膏、知母、黄芩。
7.百日咳加南沙参、乌梅、茯苓、天花粉。
8.肺水肿加桔梗、杏仁、黄芩、党参、茯苓、泽泻。
9.肺寒甚者五味子的量应少于干姜、细辛。
10.多汗者去桂枝、麻黄。
11.苔白滑者重用细辛、千姜、半夏。
【化裁变通】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即本方加石膏组成。功能解表化饮,清热除烦。主治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烦躁者。
【注意事项】
阴虚干咳无痰,肺虚咳喘,以及肾不纳气喘促,外感发热痰热内蕴之咳嗽气急,口干咽燥,虚火上炎,脾肾阳虚之咳喘等,均非本方所宜。本方温燥不宜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