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未雨绸缪, 不治已病治未病

医院有个治未病科,你是否见过?很多人都表示没有听过这个科室,也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更别提了解未病了。

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曾经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叶天士,清代名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他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随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欲病”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治未病也不是时髦的语言文字和单纯的临床实践。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在。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有利于中医学优势发挥,应当是中医学发展的着力点。

【知识小练习】

1.“先安未受邪之地”体现的防治原则是

A.既病防变    B.扶正祛邪

C.调整阴阳    D.标本先后

E.正治反治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预防中的既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出自叶天士的《温病论》,是指患病之后,及时控制病情,防止发生变化,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侵犯的脏腑,即为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