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放棹图》:采兰武夷春正好
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 纸本墨笔 74.4cm×27.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武夷放棹图》是元代道士画家方从义为同道周敬堇所作。
武夷山位于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绵亘百余里,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岩,水流山涧,分为九曲,为我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在古代,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山体用纵向长线条皴染,以增其峭拔高耸之感,造型也颇为怪异,犹如一丛鸡冠花。峰顶树木与岩石间,掩映着不起眼而且潦草的宫殿一座。峰下的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右侧的近岸怪石嶙峋,皆以45°角斜线塑造,上面有或浓或淡的三丛树木夹杂其间。远处的江岸及树木造型类似,只是更为虚淡和简化,强化了远处的纵深感觉。
方从义师法董源、巨然和二米,又有所变化,全画布局奇特,笔墨苍润,酣畅淋漓,多以草书笔法为之,物象及意境营造,已具备元代水墨写意山水的特点。就具体地理风貌而言,该画很难如导游图那般按图索骥,只是一个大概的文人心境心相而已,更不会如地理学家去关心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当然,这种将绘画与客观自然一分为二的看法早已有之,王微《叙画》谓:“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就设色而言,全画皆以黑白两色的水墨为之,似乎也是道士身份画家特有的色彩观念。
本幅右上隶书题名“武夷放棹”。左侧章草自识:“敬堇签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己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下钤“方壶清隐”一印。
“至正己亥”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图是方从义晚年的作品。
方从义,元末画家,字无隅,号方壶,上清宫道士。今江西贵溪人,擅画云山,工诗文,书法擅长古隶和章草。山水师法自然,极潇洒,充满道家的思想意趣,传世作品有《云山图》《山阴云雪图》《高亭图》《神岳琼林图》《白云深处图》《太白泷湫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