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文搞懂三焦辨证的主要内容
吴鞠通沿用了《内经》《难经》三焦之名,参照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借用的是《灵枢·营卫生会》《难经·三十一难》的三焦分部概念(即上焦病为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证,中焦病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的病证,下焦病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证)。又参考了刘完素、罗天益、喻昌等人三焦分证的学说,对温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概括为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三个阶段和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以作为温病的病机、传变、辨证、治疗的依据。
吴氏的三焦分证以脏腑为根据,明确了温病各个病理阶段的病变部位,这是他论述温病比较突出的特点。吴氏云:“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一.上焦证治
症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
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湿温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午后身热等症,宜用三仁汤宣泄。
秋燥伤及太阴气分者,宜桑杏汤主之;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宜沙参麦冬汤主之。
二.中焦证治
症见: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若肢厥,神昏,不大便,或胸腹满坚,甚则拒按,亦大承气汤主之;诸证悉俱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纯利稀水无粪者,为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阴虚之人患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不可用承气,宜用增液汤。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真阴,用益胃汤;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宜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宜加减正气散主之。
吴氏善于变化承气汤,治疗各种中焦温病,如:正虚不能运药的新加黄龙汤;喘促不宁、肺气不降的宣白承气汤;小便赤痛且烦渴的导赤承气汤;邪闭心包,饮不解渴的牛黄承气汤;无水舟停不下的增液承气汤。
GIF
三.下焦证治
症见: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吴氏认为,中焦温病久羁不已,会进一步耗及下焦之阴,而为下焦之病,故以加减复脉汤为主。
若下后大便溏,脉数者,与一甲复脉汤;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便结者,宜治以宣清导浊汤。
秋燥伤及肝肾之阴,昼凉夜热,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定风珠等主之。
吴氏又阐述三焦诸病的治疗法则,其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非轻不举”是指治上焦肺卫之病,宜清轻宣透,如银翘、桑菊之类。“非平不安”是指治中焦应权衡湿热孰轻孰重,实则阳明,以热为重,虚则太阴,以湿为主。“非重不沉”是指治下焦病多用填补与潜镇两法,肾阴耗劫,法当填补,如复脉汤之类;肝风内动,法宜潜镇,如大小定风珠即是。
再者,吴氏论述三焦传变,不是刻板一律的,而是以证为准。不拘泥于由上而下,依次相传,亦有不传者,亦有两焦俱病者,也有三焦俱病者,故三焦传变,有常有变。吴氏以三焦为纲,以诸病为目,对11种温病(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载述了11种外感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作了详尽的阐发,其中论三焦并不排斥仲景的六经辨证说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
吴氏所论的三焦病机与叶桂所总结的卫气营血病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上焦病机,和叶氏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诸证相合,中焦与气分诸证、下焦与营血诸证相类。同时,吴氏在辨识证候时,常常采用叶氏的提法,如“邪在气分”、“热搏血分”等等。可见,吴氏的三焦辨证,是在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纬,这样弥补了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一纵一横有相得益彰之妙,使温热病的辨证学说更加完整、系统、全面。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