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繁忙的大桥下,有一座鸦片战争时期古炮台
很多人印象中的东莞是“世界工厂”和“男人天堂”,其实东莞还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名城,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远至民族英雄袁崇焕,近至抗日名将蒋光鼐都是东莞人。
说起东莞人文历史旅游,虎门威远炮台首当其冲。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珠江口中路海防力量,修建威远炮台,威远炮台也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41年2月,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及数百官兵在靖远炮台与敌肉搏阵亡,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守将潮州总兵李廷钰战至弹尽粮绝,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殖民史也从虎门炮台的失利中开始延续。
虎门炮台并不单指一座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是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的11处炮台,设置大炮30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等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三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面,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
18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军事前沿阵地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虎门大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大桥之一,每天经过虎门大桥的货车和穿行于虎门大桥之下的货轮不可计数,虎门炮台中保持最完好的威远炮台就位于虎门大桥桥头,是东莞最著名的一处古迹……很多人来到东莞,都会到此参观游览一番。威远炮台主要包括相邻的两处景区——海战博物馆和威远炮台,现在这里已经实现了完全免费,连停车都免费。
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威远炮台,炮台旁的虎门大桥已经成为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海战博物馆位于威远炮台东侧,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
馆内分《鸦片战争海战陈列》、《虎门海战》大型半景画和禁毒教育馆三部分,一个小时左右可以看完。
室内的陈列基本围绕鸦片战争展开,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虎门海战壁画,有的是画在墙上的,有的是道具摆设,形象而逼真。
“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可惜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金锁铜关”也被摧毁了。
参观完海战博物馆可以步行至威远炮台,炮台就在虎门大桥桥底,虎门大桥是珠三角最繁忙的一座桥,无论桥上还是桥下,每天都是川流不息。
这是清军的营房,威远炮台附近现在仍有驻军,不过当然不是住在这里。
威远炮台已经免票,但要领票,要从入口进,出口出,所以从海战博物馆方向过来,必须从外围走过整个炮台,然后到达入口。
这里是威远炮台的入口,领票后即可以进入,当年威远和镇远、靖远三座炮台形成“品”字形,守护着珠江入海口。
威远炮台是当年虎门11座炮台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主要遗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
威远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
炮口望出去就是曾被誉为“世界第一跨”的虎门大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日通车,直至今日也是中国最繁忙的大桥之一。
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
古老坚固的炮台,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住入侵者的坚船利炮,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军事,更在于制度的优越。
走出巷道,可以看到一排交错的射击孔,是为了打击临近炮台的敌人的。
除了40个暗炮炮位外,还有4个露天炮位。
露天炮位的凹陷位置是用来摆放炮弹的。
180多年过去了,威远炮台依旧,可虎门早已不是当年的虎门了,从军事前沿转变为开放前沿,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镇之一,曾多次名列中国千强镇、百强镇之首。
教科书上说,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给人的感觉是晚清的中国穷困而弱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1840年的清王朝,经济总量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后来组建的北洋水师,更是全副英、德最先进装备,连教官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舰队,但最后这个经济发达、武器先进的清王朝还是没能逃脱覆灭的结局,为什么呢?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当时的西方,并不如清王朝富有,但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宪章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社会制度已经完成了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先进的资本社会的转变,而中国延续的依然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皇权社会,两千年来没有多大改变,先进的制度对碰落后的制度,胜负很快分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