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命运坎坷的中华顶级瑰宝,长什么样?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大“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
当初,国民党败退台湾,带走的国宝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胜在“博”,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则胜在“精”,“三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肉形石&翠玉白菜)

“三宝”之中,翠玉白菜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妆,胜在做工精细、寓意吉祥;肉形石的原料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在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下,幻化成一块令人垂涎的东坡肉,胜在雕工精湛、以假乱真。但是,若论文物价值,毛公鼎当仁不让,堪当“三宝”中的魁首——它不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晚清四大国宝之一、十大青铜器之首。
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是清朝制品不同,毛公鼎是西周重器。而且,其文物价值又并非只是体现在年代久远上,更体现在它的书法价值和史学价值上。
(毛公鼎)

毛公鼎乃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所制,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周宣王亟思振兴朝政,遂恳请叔父毛公(姬歆)协助治理国家政务,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
出土文物最宝贵的就是文字,在考古界素有“一字值万金”之说。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其内刻有铭文近500字,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青铜器中铭文最长、最有价值的一篇,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铭文拓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是被村民董春在地里偶然挖出来的。
宝物现世,必起纷争,在晚清民国那个乱世,毛公鼎经历了无数次的颠沛流离,差点就落入日本人之手,最终之所以能够留在国内,则要感谢一对顶天立地的叔侄——叶恭绰与叶公超。
叶家祖籍浙江余姚,祖上世代读书、做官,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书香世家、名门大户 。
叶恭绰原本志在书画和收藏,却不幸生在了国家危亡的时代,遂在“交通救国”的浪潮中,投身政坛,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等要职。
(叶恭绰)

叶公超是叶恭绰的侄子,因父母双亡自幼便由叔父抚养长大,二人名为叔侄,情同父子。叶恭绰非常注重叶公超的教育,还送他出国留学,所以叶公超22岁就拿到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归国后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后来又成为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
当年,毛公鼎被抵押在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5万美金购买,爱国人士纷纷呼吁国人保护国宝,怎奈正值乱世,谁人肯拿出更多钱财保护国宝?就在这危急时刻,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不惜毁家纾难,匿名买下毛公鼎,私藏于上海寓所内。
1937年,抗战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目标太大无法带走,转由叶公超保管。叶恭绰千叮咛万嘱咐,说毛公鼎是国之重器,时局稳定后要献给国家,千万不能落入日本人手里。
(毛公鼎铭文)
怎料不久之后,叶恭绰的小妾就见利忘义,把毛公鼎的下落密告给了日本宪兵队,叶公超因此被捕,在日本大牢里被关了整整七七四十九日,期间经历7次提审,皮鞭、辣椒水、老虎凳轮番伺候,命早已没了半条,但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大少爷,愣是不招,誓死不肯交出毛公鼎。
叶公超奄奄一息时,远在香港的叔叔叶恭绰得知了消息,为了救侄子一命,更为了保住国宝毛公鼎,他找民间高手仿造了一个赝品,加以重金保释,这才蒙混过关,骗过了日本人。叶公超死里逃生,成了民族英雄。
(叶公超)
1946年,毛公鼎经陈永仁之手无偿捐献给国家,收藏在南京中央博物馆。1948年,顶级文物毛公鼎被运往台湾。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毛公鼎至今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
回看历史,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人武将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弊病缺点,但就总体而言,他们的民族气节和铁骨铮铮还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而叶恭绰、叶公超叔侄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缅怀英雄,致敬那些为国之瑰宝付出过心血和生命的人!
(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