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观人 作者:李向东
老子在道德经弟33章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智者的标准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之上。如《论语-学而》篇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孔子说:“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
人具有社会的属性,既是社会属性就会有组织,就有团队的需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正式团队或非正式团队的协作和帮助。而对于组织或团队的选择,从小的方面来讲关系到我们局部事情的成败,从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我们一生事业的成败,所以识人之重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么应该怎样去识人呢?老子说过“自知者明。”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正确的识人必须先有自知自明能力。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能客观真实作出评判,那又如何能正确的去评判他人呢?自知者明的“明”绝非“聪明、精明”之意,而是“高明,英明”之意。而“高明、英明”之明,是谓心明之意。通常来说我们都是用眼看人,而不是用心看人,而眼睛往往会欺骗人。例如《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这样子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
用心看人必须先行修身之道,在儒家的《礼记-大学》篇有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谓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真理,但是我们有辨别事物的头脑却没有辨别事物的知识,这样又如何是好呢?《中庸》弟二十章告诉了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我们修身以明心的方法论。
具体的识人方法例如:在《庄子-列御寇》篇有云:庄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君子用九征:1.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2.近使之而观其敬。3.烦使之而观其能。4.卒然问焉而观其智。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8.醉之以酒而观其则。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意思分别是:
一、故意疏远:考察人的忠诚;二、有意亲近:考察人的恭敬;三、复杂事项:考察人的能力;四、突然察问:考察人的智谋;五、紧急事务:考察人的信用;六、接触财物:考察人的仁义;七、危险困难:考察人的操行;八、人情酒场:考察人的仪态准则;九、男女交往:考察人的本色。
又例如在《史记-魏世家》李克向魏文侯提出的“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再例如孔子的识人法在《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所以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识人来说我们只需勤务修身之道,定会达至心明自然眼亮之能,届时贤与不肖则泾渭分明。
——作者生活照
岚山诗话编辑部:
主 编:恍若流年 顾 问:王声春、林泽祥
编 审:秋雨芬、邢小锋、郑香丽 主播团长:小薇
执行编辑:天涯一支剑 推 广:蔷薇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