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食不足,或由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人体长期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形体干枯赢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和消失,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弹性,肌肉萎缩,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头发稀疏易脱落有明显脾胃症状(如饮食失常,大便失调)生长发育迟缓或停缓或停滞。重度营养不良体温偏低,多哭烦躁,继之变为呆钝,智力发育落后,对周围环境反应差,食欲低下,常伴腹泻泡沫大便,呕吐腹胀等。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病程较长,迁延日久,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使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很多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导致不良后果。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缺乏或不足,长期不断奶,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受损。脾胃虚损津液内亡,是本病病机所在。本病属中医学疳证“范畴”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症状减轻、消瘦、皮下组织减少消失,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发稀疏,生长发育迟缓,以上多指能量营养不良。属于蛋白质缺乏的营养不良,可见下肢水肿,甚至颜面腹部水肿一般将三岁以下营养不良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三度。1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部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0.4cm,肌肉松弛面色正常或稍苍白,一般情况好,形体消瘦不干枯,精神活泼,病情较轻,为轻度营养不良。2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多低于正常的26%~40%,腹部皮下脂肪近于消失,厚度0.4cm以下,皮肤弹性差,肌肉更松弛,精神抑郁不安,不活泼,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形体中枯赢瘦,神疲倦怠目无光泽,病情较重,为重度营养不良。3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的40%以上,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缩,患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反应低下,晚期重度抑郁,拒食体温低,易腹泻,多为气阴欲竭之危候,为极度营养不良。
2.实验室检查:多贫血,血红蛋白低,100克红细胞计数降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低,血氨基酸总量不变,非必需氨基酸比率增加。血糖常偏底,细胞免疫功能低,胆固醇含量低,血浆脂肪活性降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当分清虚证与实证。一般来说,病之初或因喂养不当,为乳食所伤,虫积为患,腹部胀满拒按苔厚腻或浊,脉弦滑数者为多实证;而病久或因摄食不足,其他疾病消耗所致。症见腹凹如舟喜按,苔薄或无苔,脉细微沉弱为虚证。
(二)治疗原则:本病属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当重视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注意津液的消长一般在初期,主要是脾胃不和,正气尚存,邪气正盛,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中期多为脾虚夹积,治以健脾消积为主,攻补兼施,而后期多气血两虚,治以补虚为主。
(三)分型治疗
1.疳气型
症状:形体较瘦,面色稍萎黄少华,毛发稍稀疏,精神欠佳易发脾气,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或厌食大便溏或便秘,酸臭量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或沉缓,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处方:党参6~9克、白术6~9克、甘草3~6克、藿香6~9克、白豆蔻3~6克、陈皮6~9克、枳壳3~6克、焦三仙10克、鸡内金3~6克、乌梅9克。
加减: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者去党参加槟榔6~9克,莱菔子6~9克,大便秘结者加决明子6~9克,兼苔腻者加大黄3~6克,大便溏者加扁豆9克,苡仁15克,石榴皮9克,能食善饥,烦躁不安者加胡黄连3~6克,莲子芯3~6克,性情烦急易发脾气者加夏枯草6~9克,勾藤6~9克。
按语:本型多属于1度营养不良,病程较短,病情较轻。
2.疳积型
症状:形状明显消瘦,面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结,精神不振,易烦躁激动,或嗜卧喜寐懒言少动,纳呆厌食,或多食多便大便酸臭或完谷不化,或见吐虫,便虫,小便清长或短少,或爱啃指甲,吃泥土齘齿,腹胀腹痛,甚者青筋暴露,舌质淡苔腻,脉细滑,指纹淡紫。
治法:消积理脾,益气和中。
方药:疳积散加减。处方:云苓6~9克、白术6~9克、胡黄连3~6克、焦三仙各10克、内金6~9克、砂仁3~6克、枳壳6~9克、肉果3~6克、乌梅9克。
加减:脘腹胀痛者加木香3~6克、大腹毛6~9克烦躁不安,揉眉挖鼻者加牡蛎9~15克、决明子6~9克、苦楝根皮6~9克、或加肥成药肥儿丸杀虫消积。
按语:本型多属2度营养不良,病情较重。
3.干疳型
症状:形体极度消瘦如柴,皮肤干枯起皱面色萎黄,毛发枯焦稀少,精神萎糜疲惫少动,表情呆滞,啼哭无力,头大项细,腹胀腹痛,多食易饥,或食后即泻,大便干稀不调时有低热,五心潮热口唇干燥严重者精神极差,神识不清,面色苍黄或晄白,气息微弱不哭不语,四肢厥冷,舌质淡少或无苔,指纹淡脉细弱或细微欲绝。
治法:补益气血扶脾和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处方:党参6~9克、云苓6~9克、白术6~9克、甘草3~6克、川芎3~6克、白芍6~9克、黄精6~9克山药9克、砂仁3~6克、陈皮6克、焦三仙各10克、苡仁10克、石榴皮10克。
加减:腹胀者加枳壳6~9克、厚朴3~6克;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按语:本型属3度营养不良,多为气阴欲竭之危侯。
4.疳肿胀型
症状: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萎黄,颜面浮肿,肚腹膨胀水肿,下肢、浮肿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或泄泻,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白或滑,脉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处方:白术6~9克、桂枝3~6克、猪苓~9克、云苓皮9~15克、陈皮6~9克、大腹皮6~9克、甘草3~6克、泽泻6~9克、苡仁9克、扁豆9克、肉果3~6克、谷芽15克。
加减:水肿明显,肢冷畏寒,小便清长,夜尿多者用金匮肾气丸治之。
按语:此型属蛋白质营养不良。
附: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鸡内金30克、神曲、山楂、麦芽100克。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服3次,糖水调服。
(2)取大蟾蜍1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10克研末纳人腹中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次服0.5~1.5克,一日2~3次。
(3)乌梅、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青黛5%共研细末。每天空腹服3~9克,连服1个月。
(4)胡黄连、鸡内金研粉。按1:3比例混匀,每服1~2克,1日3次。适用于疳证性情急躁,多食而不充形骸者。
(5)青矾:(绿矾、皂矾)放在瓦上,上面覆盖一块瓦,两瓦上下加木炭煅烧过程中冒青烟,待青烟基本冒尽,青矾烧成火样红即可取出,稍冷片刻后立即研成土硃色粉末,装瓶待用。用米汤或鸡猪肝汤冲服,半个月为一疗程。
(6)胎盘、内金、羊肝制成散剂冲服。
2.针刺方法:针刺四缝穴: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刺,约0.5~1分钟,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每日刺1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挤出为止。
3.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佛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退,作翻卷动作,二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捏第三次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起一次。每天1次,连续六天为1疗程。
4.割治疗法:将两手掌大鱼际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掀住刀口旁约一厘米处,用0.4厘米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剪口约长半厘米,然后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花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五天后即可解除包扎。割治后,并内服消补汤(处方:神曲、麦芽、槟榔、莪术、山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青陈皮、胡黄连、乌梅)。连服一周。
5.敷贴疗法:处方: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皮硝、白胡椒按前三味药三分之一量,共研细末。每天取适量药粉用鸡蛋清白酒调成软饼状,敷于内关、神阙、命门穴、每天一次。连用3~5天疗效肯定。主治小儿疳积,有较好的疗效。(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