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出场】| 韩阳作品:敢问乡村路在何方?
赶着五一,回了趟老家。虽然号称“小镇”,其实老家骨子里还是乡村。刚撂下背包,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本区域最大的小村落细细地打量,踏遍角角落落,看遍家家户户,马不停蹄。
形式上看,房舍都重新装扮了一翻,但不离黄墙黛瓦本色,青石小路由原来的几条,纵横扩张至道道里巷,排水规划把原来街面横流的山水和杂物悄悄藏起来了,亮灯规划把漆黑夜晚家家户户的廊前檐侧挂满了星辰。一户户的民宿客满床满,一家家的店铺门可罗雀。大致来看,维持本色是其特点,再造痕迹不浓。商业化开始显露,是否有些过头,说不好。毕竟,似这样节日里人头攒动的乡村,仍在少数。
转完本村落,便又迫不及待地脚步辐射至山川河流,兴之所至,又游逛到四邻的个别村落。
节日里的河滩,三个一堆五个一伙的工人们仍在忙碌的施工,修堤岸,清河道。曾经戏耍打滚过的河边草坪找不见了,曾经没膝及腰的水流退至刚过脚面。也许修河藏住了水流,但草坪实在不知道藏哪儿了,大概躲在连片的河畔水泥硬化路面下了吧。山林葱茏,显然生命力比以前蓬勃旺盛了。田畈荒芜,蓬蒿水草丛生,粮食是不可能种的,据说种了就被密密麻麻的野猪看上了,而野猪是保护动物,禁止捕猎,人只好退让。
老家对面的政府街道上,立起了座座高楼,叫做廉租房。这里收聚了四邻八落凋日渐衰败村落的民户,据说租金便宜,而条件是拆掉他们老家的房舍。当然,坚持扎根老宅守土护业的也不在少数,虽然很多这样的村落里,只剩下三五户人家,也基本都不种粮食,不养猪、不喂鸡鸭,白日对茂密的山林、摞荒的田畴、没了房顶缺了窗玻璃塌了半面墙的邻家朽屋,晚上对漆黑的夜空和城市里人们已经很少看的电视。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在城里没有房或者买不起房,只是恋土恋乡的情节触发了他们坚守的热情和终老故土的决心,无奈的是后继乏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守土乡村,最怕得病,小病积成大病,大病只有等死。
回到我老家,这万人空巷的繁荣,虽然敢肯定它绝不是回光返照,但到底能持续多久,我心里还是始终有疑问。毕竟,爱之深,责之切。
何谓“乡村”?乡村是我们中华农耕文化之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商业化、城镇化的时代,回到乡村,意味着亲近自然、趋近传统。乡村的山川河流,毕竟是大都是原生态的,纯天然纯绿色,少污染;乡村的风土人情,无疑也是原生态的,点点滴滴的风俗礼仪里,满是乡情,蕴藏着城市里日渐消亡的传统。
面对四邻村落里的残墙断壁,满院蒿草,心里不禁陡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会抛弃乡村?乡村价值是否值得保留?乡村和城镇的平衡该如何把握?矫枉过正固然有它的必要性,但一刀切,真的能长久吗?也许有些问题,答案已经逐渐明确了。
八十多岁的极少出远门的老庄稼把式,跟我聊起他了他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电器商户谈到严重的财政亏空,乡镇干部在渴望逃离状态下的苦苦煎熬,和新任干部接手后的迷茫和保守。邻家兄弟见面后,对大片荷花池改回农田,侃侃而谈,直到夜里十一点。我也不禁回想起,家门口数位游客的牢骚,“ 不用再往上了,没有景点了!”
本栏目编辑:马枚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