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堰村古建筑群营建技艺
芝堰村古建筑群营建技艺
芝堰,旧名芝溪、芝水,因溪涧山峦多有灵芝生长,故名。发源于建德马目溪,汇流入甘溪。古时此间曾筑有小堰以灌田,因此而得名。
芝堰村,旧名芝溪村,芝堰村古建筑群位于兰溪建德交界的芝山脚下,距兰溪市区18千米。毗邻建德,碧水环村,山峦叠翠。现全村有450多户人家,1700多人口。芝堰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势却十分平整。村落东头,桃峰耸峙,芝山起伏,宛如一条青龙奔腾跳跃而来;村落两面,青峰壁立,山峦逶迤,有形神兼备的虎、狮两山雄踞村之西面;北面的陈陀山,背靠千峰万峦,像一把庄严高大的“金交椅”,把整个村落环抱其中。加上南面村口象征“朱雀”的半月塘,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的风水生态环境。
芝堰村全景
芝堰村古建筑群,以古街道为中轴线,在东西140米,南北200米的范围内,分布明、清建筑28座,街巷分布合理,建筑排列有序,过街设骑楼,全村建筑互相联通。
1、芝堰村古建筑群代表性的建筑有“衍德堂”、“孝思堂”、“济美堂”、“成志堂”、“承显堂”、“光裕堂”、“善述堂”、“世德堂”、“世泽堂”、“楼上厅1#”、“荣褒五代”、“斗室乾坤”、“积厚流光”等,分为宗祠厅堂和民居两大类。其古建筑或有家谱记载,或有匾额、题刻,相对建造年代可考,建筑时代演变清晰。村内明初到民国晚期的数十座建筑,构成古建筑断代的标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厅堂建筑,用材硕大,雕刻精湛,制作考究,气势宏伟。
2、古街成于明——清,贯穿南北,两端都有古樟作为标志,全长300余米,宽2.8——3.2米,街道断面一渠—路,两侧铺卵石,中间铺石板,宽0.55米,是明代中期义七六公(天顺年间出生)捐资铺设,渠宽0.56米,深0.30——1.4米。而街道两侧分布有厅堂九座,邻街店铺四家,过街楼五座,民居客栈数十幢,巷口通道十六处。建筑群布局开合有度,马头墙高低错落,景观优美,至今保存完整,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统一的整体。
芝堰村民居,以村中一条长300米古街(中间石板、两侧铺卵石)为中轴线,两侧分布公共建筑、药店、客栈、商铺等三十余座古建筑和五个骑街楼,以明代建筑为主,占地面积达25000平方米,代表建筑有孝思堂、衍德堂、济美堂、成志堂、世德堂、善述堂、光裕堂、承显堂、楼上厅1#、荣褒五代、斗室乾坤、积厚流光等。
芝堰主街:
主街成于明——清,贯穿南北,两端都有古樟作为标志,全长300余米,宽2.8——3.2米,街道断面一渠—路,两侧铺卵石,中间铺石板,宽0.55米,是明代中期义七六公(天顺年间出生)捐资铺设,渠宽0.56米,深0.30——1.4米。而街道两侧分布有厅堂九座,邻街店铺四家,过街楼五座,民居客栈数十幢,巷口通道十六处。建筑群布局开合有度,马头墙高低错落,景观优美,至今保存完整,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统一的整体。
孝思堂
衍德堂
芝堰村古建筑群营建技艺的实际应用:
l、村落选址科学
芝堰村落布局,是古人依据《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来选址、规划,从风水观点分析,前有龙门山,发脉于羊岩,两侧有虎形狮形二山,左青龙右白虎。村后芝山发脉于桃峰,奔腾起伏而来,像一条龙。有落脉结穴、山环水绕、龙门高耸、藏风聚气之阳宅佳地之选。村落规划上,中间一条自南而北直上的街,象征一支笔;北面有一座矮山(叫笔架山)象征笔架;西面有水潭叫“砚潭”,象征砚;宗祠建于东西来龙山正脉下,正穴上象征一块墨:宗祠前一片平整土地象征一张白纸。整个村有笔墨纸砚组成“文房四宝”。
2、建筑时代特征明显,艺术凸现。
芝堰村民居,具有明、清、民国的代表作。其中衍德堂穿堂平棋使用斗拱承托。正厅侧脚、生起明显,用梭柱,柱头卷杀,其月梁断面成矩形,线条流畅,梁上隔架科下都垫有驼峰,符合宋代《营造法式》。明初建筑孝思堂,五架梁及三架梁之断面呈鼓形,单步梁为鸱鱼状,曲线优美。清代建筑,雕刻精湛,石雕考究。
3、村落布局合理
芝堰村以—条古街为中轴线,厅堂民居围绕中轴线,分布合理,排列有序,引两支山泉贯穿村中,自北向南,流入村南大片良田,常年川流不息。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有很好的防火功能,使该村几百年来无重大火灾发生,又使村南数千亩良田得以灌溉,可见古人匠心独运,是精心设计的村落之杰作。
4、建筑结构、布局
芝堰村民居建筑类型丰富而奇特,时代序列清淅,建筑布局开合有度,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等级秩序。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其封建正统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乡土文化交织一起,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5、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芝堰村民居,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整,为省内罕见,许多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是一座弥足珍贵的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同时为研究明、清江南古建筑群的结构、风格、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关史料记载:据《兰溪市文化志》载:“芝堰村民居,在芝堰乡芝堰村,属明、清建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有明、清民居30余座。代表性建筑有'孝思堂’、'衍德堂’、'济美堂’、'成志堂’等。结构别具特色,保存也较完整。其中孝思堂为明朝建筑,中轴线上有门厅、正厅、后厅,两侧有厢房,正厅面阔三间带四周回廊,歇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