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辩证治疗的完整方案...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难治病,临床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痞满”、“胃瘡”“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本病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所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上述病因损脾伤胃,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产生气滞、食积、湿(痰)阻、寒凝、火郁、血瘀等各种病理产物诸郁阻胃进一步妨碍脾胃气机之升降。
另一方面由于脾胃运纳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而致使胃络失养而致本病发生。
图片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是脾气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气滞、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血瘀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
一、辩证论治
1、肝胃气滞证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2、肝胃郁热证治法:
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牡丹皮、栀子、甘草。
3、脾胃湿热证治法:
清热化湿,宽中醒脾。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黄芩、滑石。
4、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治法:
健脾益气,运中和胃。主方: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药物:黄芪、党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半夏、陈皮、砂仁、炙甘草。
5、胃阴不足证治法:
养阴生津,益胃和中。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石斛、佛手、生甘草。
6、胃络瘀阻证治法:
活血通络,理气化瘀。主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三七粉。
二、随证加减
1、胃部灼热,嘈杂泛酸加黄连,吴茱萸,海螵蛸,以清胃。
2、不思饮食,脘胁胀满加茯苓,白术陈皮,炒神曲炒麦,谷芽,莱菔子,以健脾开胃。
3、嗳气呃逆,加旋覆花,柿蒂竹茹代赭石,以降逆。
4、胃酸多,加海螵蛸,煅瓦楞子,浙贝母,以制酸。
5、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者加桂枝,白芍。
6、痞满明显者加紫苏梗15g、佛手15g。
7、便秘者加瓜蒌仁20g、火麻仁20g、枳实15g。
8、口黏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厚朴9g、陈皮129。
9、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15g、肉豆蔻15g。
10、胃蠕动活跃或亢进者,加芍药、甘草。
11、有胃癌前病变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三七粉等。
三、中成药治疗
1、摩罗丹:每次5~10粒,每日3次。和胃降逆、健脾、通络定痛,适用于本虚标实证。
2、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适于气阴两虚证。
3、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证。
4、胃苏颗粒:159次,口服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证。
5、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滞食积证。
6、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7、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2次。
8、附子理中丸:水蜜丸6g次,大蜜丸1粒,每日2~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四、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2、饮食治疗;3、精神心理治疗。
五、饮食原则
应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清淡的食物,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饱。主食应以面食为主,或软饭、米粥替代;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宜过冷过热、过咸,胃酸低者食物应完全煮熟后食用,并给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高胃酸者应避免进酸性、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