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系病证---惊风. .
惊风. .
(概述)
惊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耍表现,常伴有神志不清的一种病证。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屑虚者,统称慢惊风。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可称为慢脾风。
惊风是一种证候,它往往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急惊风多指高热惊厥、急性中毒性脑病、各种颅内感染等引起的抽风;慢惊风则为代谢疾病与水电解质紊乱,颅脑发育不全与损伤、出血、缺氧,以及各种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恢复期出现的惊厥等。
惊风是儿科常见证候之一。急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最多见的高热惊厥在5岁以下的小儿中,发病率约为2%<\/3%;在全部小儿人口中,约5贴和6%发生过高热惊厥.。急惊风又往往是许多危重病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只单纯控制抽风,则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慢惊风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婴儿手足搐搦症,其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低下,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而出现惊厥和手足搐搦,:该病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以下,发病季节以春季为多,一般给予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大多预后良好,若在该病中出现喉痉挛,则可出现窒息和呼吸骤停。
惊风一证在唐代以前,多与痫证混称。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证区别开来,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病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尤其是钱乙创立的泻青丸、益黄散等,尉现代治疗小儿惊风仍有重要的参考价O!iio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将惊风归纳为、d误搐”、。类搐。和。非搐。,巨大类,对于纠正当时惊风名目繁多之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现代对小儿惊风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临床研究方面,开展了病因学的研究,为治疗引起惊风的原发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频繁复发性惊风进行了预防为主的治疗,使惊风转为癫痫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惊厥的动物模型,使中医中药治疗惊风的作用机理得以阐明,并为进一步开发研制抗惊风的新药提供了条件.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d,JL肌肤薄弱,卫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温不调,气候骤变,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于传变,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受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多夹湿,湿蕴热蒸,化为痰浊,蒙蔽心窍,痰动则风生;若感受疫疠之气,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
(2)饮食内伤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致使水停为湿,谷反为滞,郁结肠胃,壅塞气机,生湿酿痰,痰湿内阻,肝失条达,郁极生风;或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化火动风。
(3)猝受惊恐 zJxJL元气末充,神气怯弱,若猝见异物,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痰涎上壅,引动肝风,发为惊厥。
2.慢惊风 慢惊风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脾肾阳衰、肝肾阴亏等。
(1)脾胃虚弱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它病妄用汗、下,或禀赋不足,喂养不当,皆可导致中焦受损,脾胃虚弱。中土既虚,则土虚木贼,肝亢风动,致成慢惊之证。
(2)脾肾阳虚 若胎禀不足,脾胃素虚,复因吐泻日久,或误服寒凉,伐伤阳气,以致脾阳式微,阴寒内盛,不能温煦筋脉而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
(3)肝肾阴亏 急惊风迁延失治,或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耗,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以致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而成慢惊。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心肝脾肾 惊风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肾,其中急惊风多与心肝有关.慢惊风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脾胃肝肾。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引发,时邪入里化热化火,内犯心包,引动肝风.则见神昏抽搐;或由食积郁滞肠胃,生湿酿痰,蒙蔽心包,郁极生风;亦可因暴受惊恐,扰心伤神,气机阻滞,痰郁化火,引动肝风,发为惊厥,此如《幼科发挥.急慢惊风》所言:“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慢惊风临床多由脾胃先伤,肝木侮土,脾虚生风;或因素体虚寒,脾胃阳气衰败,阴霾四布,筋脉失于温煦而致抽动;亦有因热邪久羁,消烁真阴,以致肾阴不足,肝血亏损,阴虚而风动。
2.病理因素为痰热惊风 外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暑湿疫毒。化热化火,动风惊厥,此如《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由兼详治惊之法》所言:“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痰热惊风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机转,且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慢惊风可由急惊风后邪恋不解,迁延不愈,正气已虚,邪热久羁,其邪入里入络,以致心火尚炽,肝风未平,脾虚痰盛,发为抽搐;亦可由肝肾亏损,阴虚内热,灼伤阴精,筋失濡养,水不涵木,而致虚风内动。
3.病机属性分虚实 惊风由于病因不同,病程长短各异,病情有寒热之别,体质有虚实之分,因此,其病机也可分为虚实两类。
实证多为急惊风,一般患儿体质强壮,起病较急,病程短,多伴有高热等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及暴受惊恐而致,因其病程较短,正气未虚,故属实证。
虚证多指慢惊风,患儿体质多羸弱,素有睥胃虚弱或睥肾阳虚,而致土虚木亢或虚极生风。此外,急惊风后驱邪未尽,而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常为虚证。
4。病情演变重阴阳 急惊风多为阳盛之证,其由外感六淫之邪化热化火.热盛生风;或由内伤饮食,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动风;亦有猝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气机逆乱,出现一时性惊厥。慢惊风有伤阳、伤阴之不同,暴吐暴泻,损伤脾胃,迁延不愈,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发为慢脾风。感受外邪,治疗不当,则见正虚邪恋,日久可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水不涵木,而致慢惊风。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本病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多,5岁以上则逐渐减少。
2.本病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3。有明显的原发疾病,如感冒、发热、小儿肺炎、麻疹、猩红热、乙型脑炎、慢性腹泻等。
4。急惊风其热度高,惊、风、痰、热之征俱备;慢惊风其势缓,虚、寒之象必见。
二、鉴别诊断
1.痫证 痫证发作多有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须臾自止等特点,与外感六淫而致的急惊风颇为相似,临床须仔细鉴别。其要点为:①急惊风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5岁以上的儿童出现抽风多为痈证。②急惊风患儿发作前常伴有高热,体温在38.5℃以上,痈证患儿发作前体温常正常,亦有发作后体温升高者。③急惊风患儿的发作,多在体温的上升段。④急惊风在一次发热中,大多只抽搐1次,很少有发作2次以上者,痫证儿童可有多次发作。⑤急惊风的患儿脑电图正常,痫证患儿脑电图多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等痫性放电。
2.脐风 脐风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证,与急惊风证有相近之处。但脐风多出现在生后4—7天,因断脐时处理不当,被秽邪风毒侵入所致,根据病史,发病年龄,典型症状等不难鉴别。但需指出的是,各年龄小儿均可因外伤等出现与脐风相同的破伤风,也须与急惊风加以鉴别。
3.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而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鉴别要点在于,厥证多出现四肢厥冷而无肢体抽搐或强直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急慢 惊风可根据其病史的长短、发病的缓急、是否伴有发热,以及神昏、抽搐症状的轻重,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大类。急惊风病史较短,起病急骤,多伴有高热等症状,神昏、抽搐较重。一般外感风邪者多伴有咳嗽流涕;感受暑邪者,多见于盛夏之季,可见反复抽搐,轻者恶心呕吐,烦躁嗜睡,重者深度昏迷,狂躁不安,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危象.痰食惊风常见于夏秋之季,是部分疫毒痢病儿的早期表现,抽搐多频繁发作,初起可无大便,后期大便多夹脓血。惊恐惊风常有惊吓史,发作多不伴有高热,临床以患儿面色乍青乍赤,神志不宁,喜投母怀为特征。
慢惊风病史较长,起病缓慢,多不伴有发热症状,神昏、抽搐症状相对较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脾胃虚弱者,常见精神萎靡。:嗜睡露睛,不欲饮食,大便稀溏,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脾肾阳衰者。精神萎顿,昏睡露睛,面包苍白,四肢厥冷,手足瘈疭震颤,肝肾阴虚者,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
2.辨识轻重 一般说来,惊风的轻症指发作次数较少(仅]次),持续时间较短(5分钟以内),发作后无神志、感觉,运动障碍者,如若发作次数较多(2次以上),或反复发作,伴有高热,或抽搐时间较长,或发作后神志不清,感觉、运动障碍,甚至有偏瘫者为重症。尤其是高热不退,并有反复发作时,应积极寻找原发病,尽快早期治疗,控制发作,否则可危及生命。
二、治疗原则
急惊风的主证是痰、热、惊、风,,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豁痰;熄风、镇惊为基本法则。然而急惊之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热和里热的不同,风有外风和内风的差异,惊有恐惧、惊惕的虚证和惊跳、嚎叫的.实证。对此在豁痰中有芳香开窍、甘寒清心、涤痰通腑的区别,清热有透表解毒、苦寒泻热的差异;治风有疏风和熄风的不同,,镇惊有平肝镇惊、滋水涵木的类别.;在急惊韵治疗中既要顾及安神镇惊出作用,又不可忽视全身的情况,分清主次,辨证施治.
慢惊风叶般属于虚证,有虚寒和虚热的区别,因此其抬疗大法应以补虚治本为主,常用的法则有温中健脾、温阳逐寒小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三、分证论治
急惊风.
1.外感惊
(1)感受风邪
证候表现 多见于冬春之季,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惊厥、神昏,舌苔薄自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小儿更为常见,抽风时体温常在38.5℃以上,并多见于体温的上升段,一般一次发热只抽一次,抽两次者少见。
治法主方 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防风、牛蒡予、钧藤、僵蚕、蝉蜕、羚羊角(研粉、冲服);等.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知毋,舌苔厚腻,大便溏者.加草果、槟榔、青蒿。
若屑风寒束表,郁而化热者,可改用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加天麻、钩藤、全蝎、石菖蒲,若神昏抽搐较重者,可加服小儿回春丹(牛黄、制白附子、冰片、朱砂、羌活、僵蚕、天麻、天竺黄,防风、麝香、雄黄、胆南星、川贝母、全蝎、蛇含石、甘草、钩藤).
(2).感受暑邪
证候表现 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不清,舌苔厚,质红起刺、脉滑数。或出现深度昏迷、狂躁不安,呼吸困难等危象。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盛夏之季,与蚊虫叮咬有关,可以是暑温病的早期表现,其神昏较重,并可逐渐进入昏迷状态,抽搐常反复发作不止,颈项强直有抵抗,呕吐常呈喷射状,结合腰椎穿刺,可早期确诊。
治法主方 清热祛暑,开窍熄风。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生地、黄连、水牛角、山栀、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竹叶等。抽搐不已者加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僵蚕;昏迷较甚者,可选用牛黄清心丸(牛黄、黄芩、黄连、山栀、郁金、朱砂)。暑为阳邪,伤人最速,因此方中生石膏、水牛角等用量宜大,生石膏可用30,-~50g,水牛角12-15g。羚羊角粉1-1.5g。
本病初期表邪未解,可用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如兼有湿浊之邪,痰涎壅盛,舌苔黄浊厚腻者,可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入茵陈、佩兰、天竺黄、冬瓜仁、浙贝母、藿香。
(3)感受疫邪
证候表现 常见于夏秋之季。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持续不退,神志昏迷,反复抽搐,烦躁谵语,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病多见于夏秋之季,常有饮食不洁史,初起见有持续高热,继而出现神昏,反复抽搐不已,早期可无大便或大便正常,后期出现脓血便,、化验室检查,大便常规中有大量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治法主方 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连、黄柏、栀子、'黄芩、白头翁、秦皮、钩藤、全蝎等。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加用玉枢丹(山慈姑、麝香、千金子霜、红芽大戟、朱砂、五倍子);大便脓血较重者,可用生大黄水煎灌肠,
若出现内闭外脱,症见面色苍白、精神淡漠,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者,可用参附龙牡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
2。痰食惊风
证候表现 纳呆,腹痛,呕吐,便秘,继而出现发热,神昏惊厥,喉中痰鸣,口中气秽,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病初起多有伤食,表现为纳呆,呕吐,腹痛等,随即出现发热,惊厥,口中气秽,大便不通,此为食积化热广生痰动风而致。
治法主方 消食导滞,涤痰熄风。保和丸加减送服玉枢丹。
方药运用 常用药。山楂、神曲、陈皮、莱菔子、半夏、连翘、胆星、玉枢丹等。痰多者加用礞石滚痰丸(礞石、沉香、大黄、黄芩);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风化硝(冲服)、芦荟卜腹痛较剧及腹胀者,加木香、厚朴;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竹茹。
痰滞交结,腑气不通者,可加保赤散(巴豆、朱砂、神曲、胆星)通便祛痰,或加用针刺四缝穴,消积理气.
3.惊恐惊风
证候表现 面色时青时赤,惊惕不安,喜投母怀,甚至惊厥,: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脉数乱。
辨证要点 本病患儿常有惊吓史,平素情绪紧张,胆小易惊,夜间恶梦,惊啼,面色乍青乍赤,抽搐时间较短,可不伴有神昏等表现,脑电图检查大多正常。
治法主方 镇惊安神,益气健脾.远志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远志、龙齿、茯神、石菖蒲、蝉蜕、琥珀(冲服)、人参、山药、磁石等。抽搐甚者可加抱龙丸(胆星、辰砂、雄黄、天竺黄、麝香);呕吐较重者,加竹茹、半夏;心神不宁,夜寐多梦者,加用朱砂安神丸(辰砂、黄连、生地、当归、甘草)。
寐中肢体抖动,惊啼不安者,加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平时胆小易惊,加用镇惊丸(茯神、麦冬、朱砂、远志、石菖蒲、枣仁、牛黄、黄连、钩藤、珍珠、胆南星、天竺黄、水牛角、甘草)。朱砂中含汞。有一定毒性,该药在儿科应用时尤应注意,一般每日剂量不应超过0.5克(冲服),疗程应在10天以内为宜。
慢惊风
1.脾胃虚弱
证候表现 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腹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要点 奉病以脾胃虚弱为主,常发生于婴幼儿,初期有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嗜睡露睛等临床症状,继而出现抽搐,可反复发作,但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高热,此点可与急惊风进行鉴别。
治法主方 温中健脾,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白芍、钩藤、炙甘草等。抽搐频发者,加天麻、蜈蚣;腹泻日久将干姜改为煨姜,加山楂炭、升麻、葛根;纳呆食少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砂仁;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较甚者,改用附子理中汤(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
若胃阴虚而肝阳亢动,症见皮肤干枯,目眶凹陷,啼哭无泪,口渴烦躁,手足蠕动,舌干红无苔,脉细数者,宜酸甘化阴,柔肝熄风,可用连梅汤(黄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加白芍、天麻、钩藤。
2.脾肾阳衰
证候表现 精神萎顿,昏睡露睛,面色咣白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辨证要点 本病多发生在暴泻久泻之后,体内阳气衰竭之时,病至于此,为虚极之候,虚极生风。临床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血压下降,心悸气促等危象。
治法主方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炮附子、肉桂、山药、炮姜、丁香等。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灵磁石;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胡椒、半夏。
脾肾阳虚型慢惊风为亡阳欲脱之象,上述症状但见一二者,即应投以益气回阳固脱之品,不可诸症悉具再用药,否则延误投药时机,影响疗效。
3.肝肾阴虚
证候表现 精神疲惫,形体憔悴,面色咣白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病多发于急惊风之后,痰热炼灼阴津,筋脉失养,故临床见有抽搐反复发作,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有些可以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出现肢体萎废不用。
治法主方 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白芍、龟版、生地、麻仁、鳖甲、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麦冬、当归、甘草等.
日晡潮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青蒿;抽搐不止者,加天麻、乌梢蛇;汗出较多者,加黄芪、浮小麦;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者,加赤芍、川芎、地龙。肢体瘈疭,反复不已者,加用三甲复脉汤(炙甘草、生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火麻仁、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者,用可保立苏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山茱萸、枣仁、枸杞子、破故纸、核桃肉、甘草)加鸡血藤、桑枝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安宫牛黄丸 用于急惊风中外感惊风,邪陷心肝者。
2.牛黄抱龙丸 用于急惊风中感受风邪。
3.牛黄镇惊丸 用于急惊风中惊恐惊风.
4.羚羊角粉 用于急惊风中外感惊风。
二、单方验方
1。僵蚕7个,全蝎3个,朱砂0.3g,共研末。母乳汁调服,用于惊恐惊风。
2.生附子去皮研末,活白颈蚯蚓数条,置白蚯蚓于附子内滚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为丸如米大。每服工0丸,米汤饮下。用于慢惊风脾肾阳虚.
3。人参6g,炙黄芪15g,炮附子、炒白术、钩藤、炒枣仁、杞子各4。5g,茯苓、赤石脂各lOg,干姜、丁香、全蝎、炙甘草各3g,肉桂、白豆蔻各1.5g,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的慢惊风.'
4。全蝎、蜈蚣各等份研末,每次0.2—1g,每日2--3次。用于各种惊风。
三、药物外治
1.开窍通关散 内含牙皂、雄黄、细辛、蟾蜍、麝香、冰片等,吹鼻取嚏。适用于急惊风神昏窍闭。 、
2.取白头颈蚯蚓(韭菜田中的最好)7条,冰片1.5g,将蚯蚓捣烂,入冰片调和,贴于患儿颅囟上半小时,用于慢惊风。
四、针灸疗法
1.体针 急惊风中外感惊风,取穴人中、合谷、太冲、手十二井(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或十宣、大椎。以上各穴均施行捻转泻法,强刺激。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手十二井或十宣点刺放血。痰热惊风,取穴人中、中脘√丰隆、合谷、内关、神门、太冲、曲池;上穴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3—5分钟施术1次.惊恐惊风,取穴印堂、内关、神门、阳陵泉、四神聪、百会,施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慢掠风中脾胃虚弱者,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太冲,其中太冲穴施捻转泻法,余穴皆用补法。脾肾阳虚,取脾俞、肾俞、章门、关元、印堂、三阴交,诸穴均用补法。肝肾阴虚,取关元、百会、肝俞、肾俞、曲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诸穴均用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脑(皮质下)、心、脑点、交感。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
3.梅花针 取穴神庭、百会、大椎、身柱、筋缩、命门、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俞穴、关元,足三里,叩刺宜轻,使局部皮肤略红即可.
五:推拿疗法
蔓.急惊风欲作时同,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
2。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将委中穴下掐住;身向后仰者,将肘上鬼眼穴向下掐住。
3.慢惊风,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掐足三里。
六、西医疗法
1.惊厥发作时的治疗 尽快控制发作,以减少惊厥性脑损伤。在控制惊厥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原发感染,确定发热的原因;退热和抗感染同时进行。
若惊厥尚未停止,应将病儿放在侧卧位以避免。腔分泌物的吸入,适当给氧,静脉慢注安定o.3一o.5mg/kg bw,效果较快。惊厥控制以后.,仍应继续使用抗惊厥药物,首选苯巴比妥,先给负荷量,5mg/kg bw肌注,然后口服维持量每日3—6mg/kg bw,直至热退为止.
2.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治疗,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就应按癫痫持续状态给以救急措施。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插胃管以减少吸入.
选择快速有效的抗惊厥药物,首选安定,静脉慢注,必要时20分钟重复一次。亦可用副醛022ml/kg bw肌注,4岁以上小儿可配成5%溶液静脉慢注。
要采用抗高热措施,物理降温。疑有低血糖时应静注50%葡萄糖30ml。可能发生脑水肿时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起始量2勺6mg,以后每6小时励I~4rag。必要时静注甘露醇或用速尿。
在控制惊厥发作的同时要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惊厥持续状态被控制以后,应继续服用苯巴比妥每日3-5mg/kg bw;以免惊厥复发。疗程可根据情况而定,一般约需1—3年。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高热患儿应及时服用羚羊角粉或紫雪散清热止痉。高热仍不退者可用50%酒精或温水擦浴降温,亦可用冰袋等降温卜以防抽搐。
2.对于暑温、疫毒痢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惊厥反复发作。
3厂慢惊风患儿,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二、护理.
l。抽搐发作时,切勿强制按压,以防骨折。应将患儿平放,头侧位,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体。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随时吸痰,同时注意给氧。
3.保持室内安静,避免过度刺激.
4。随时观察患儿面色二呼吸及脉搏变化,防止突变.
5.抽搐时要禁食,抽止后以流质素食为主,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文献选录)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不可用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蓄痰热不消化也。小儿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瘿疯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楼汤主之。
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医乱攻之,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症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利久不差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
<<证治准绳。幼科.急慢惊风总论》:“大抵肝凤心火二者交争,必挟心热而后发,始于搐,故热必论虚实,证先分逆顺,治则有后先。盖实热为急惊,虚热为慢惊,慢惊当无热,其发热者虚也.。急惊属阳。用药以寒,慢惊属阴,用药以温。然又必明浅深轻重进退疾徐之机,故曰热论虚实者此也……凡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搐。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制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其若四证具有,又当兼施并理,一或有遗,必生他证。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纲领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为急惊,沉重者为慢惊,至重者肝风,木之克脾土,则为慢脾风矣。”
《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陈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曰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颐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活幼口议。小儿惊风痰热四证》:“小儿有患惊风痰热四证如何用药?、议曰: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作风,风盛发搐,又盛牙关紧急,又盛反张上窜,痰涎壅,牙关紧,、风热极闭经络即作搐搦。涎壅胃口,闷乱不省,才人中脘,手足挛急,诸关窍不通。百脉凝滞。有退热而愈者,有治惊而愈者,有截风而愈者,有化痰通关而愈者,皆是依证用药,不可不究竟其所以受病。凡病在热,不可妄治痰;病
在惊,不可妄治风;病在痰,不可便治惊;病在风,不可便治搐。.凡治小儿病在惊,惊由痰热得,只可退热化痰,其惊自止。病在风,'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散;病在痰涎,急须退热化痰.若也有搐须用截风散惊,此乃谓医工至妙之道。若以意急虽治惊,痰不化,热亦不退,惊如何自止?化其痰热,若不退风,亦不散痰,如何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之谓与!学者深可留心,操志于此一端。究竟无至得失,乃谓之醇全通道而已矣。”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决.惊风门》:“急惊风一症,有因目触异物,耳闻异声,神散气乱而生者;有因心肝火盛,外为风寒郁闭,不得宣通而生者;有因痰盛热极而内动风者.然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红;唇赤,痰壅气但,牙关噤急,二便秘涩。噤急者,齿紧急不能开也。二便秘涩者,清热镇惊汤、安神镇惊丸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痰盛生惊者,牛黄丸攻下之;热盛生风者。凉膈散清热之;病不甚者,则用平治之法。风热者,羌活散主之;肝热者,泻青丸主之;痰兼热者,清热化痰汤主之;心经热者,导赤散、凉惊丸主之;惟在临症者审而用之。”
(现代研究)
一、急惊风 ,
朱富华等根据中医“热极生风”和国外学者提出“高温诱导纯系动物的痉挛现象可用做人体高热惊厥发作的模型”理论,特制可控温箱建造急惊风动物模型。Swiss种系雄性小白鼠在温度为40~C,时程为30士29min的特别温箱中,肛温显著升高,惊厥,脑电图呈现慢波和棘波的改变,这些变化均与急惊风相同。
陈琴等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应在疏风解表剂中加上全蝎、地龙、僵蚕、蝉蜕,四味药俱归肝经,同为熄风止痉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蝉蜕有解热作用,全蝎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僵蚕所含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抗惊厥作用。全方共奏疏风清热、熄风止痉之功。C2,李寿彭报道用加味小承气汤(厚朴、枳实、青蒿、柴胡、蝉蜕、生大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13例,均获痊愈.
黄坚对小儿高热惊厥提出诊治三原则;①通腑泻热釜底抽薪:对于感染性休克而致高热神昏,用生大黄、枳实、生石膏、连翘、地丁、丹皮等药浓煎取汁,溶入安宫牛黄丸l一2粒,根据年龄大小,分别用50--100ml保留灌肠,降温醒神疗效理想。实践证明,即使休克时.从肠道给药亦能充分吸收,副作用小,能避免小儿服药困难的缺点。②凉血清心涤痰开窍:对于温病高热、神昏窍闭者,用犀角、连翘、远志、鲜石菖蒲、麦冬、川贝母、牛黄、至宝之属。③巧用虫药熄风止痉:对于邪热炽盛,内陷厥阴,耗灼阴津,致使木失所养,动而生风,风火相煽,筋脉失濡,发为抽搐痉厥,治宜凉肝熄风。熄风止痉药首推全蝎,配以地龙、蜈蚣、钩藤搜风镇痉,平其抽搐。倘若病势危笃,则以蝎尾效优,研末吞服为佳,俟抽搐缓解之后,改用全蝎.全蝎以不渍漂为好,屡用多次,未见中毒反应。
伍鸿基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刻以lOmg/kg bw肌注安乃近1次,酒精擦浴降温、吸氧。然后,治疗组即进行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刺激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中冲穴(双)约1分,提捻泻法强刺激,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合谷(双)3—5分,提捻泻法中度刺激,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
针。对照组患儿即时以0.3mg/kg bw剂量肌注安定1次作镇静止痉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
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二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01。
刘胜利报道用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黄柏、黄芩、银花、秦皮、丹皮、赤芍、石菖蒲、生大黄(后下)、白头翁、水牛角粉(另煎)、钩藤),配合针刺人中、内关、太冲、涌泉等穴,中刺激治疗中毒性痢疾、高热、神昏、抽搐,1天后体温降至38。2℃,神清颈软,惊厥止,12天诸症消失。
王清涛等用麝香工份、冰片50份、姜黄50份、郁金50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g/kg bw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l 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倪菊秀等报道用《幼幼集成》的金粟丹加减(胆星、白附子、僵蚕、天麻、全蝎、乳香、麝香、金箔、羚羊角粉、蝉衣、菖蒲、龙齿),制成丸剂,取30g,分20天服用,防治小儿高热惊厥复发,20天为1疗程,共观察50例。治疗结果:惊厥1次(38例),服药1疗程后36例无复发,2例7个月后因上感高热,体温39.5℃一39.8℃时抽搐1次,但时间及抽搐程度均较第一次减轻,又服药1个疗程,随访未再复发;惊厥2—3次(9
例),2个疗程后未再复发;惊厥3次以上(3例),服药2个疗程未再复发,1例患儿高热40℃后抽搐1次,热退后再服本方2个疗程后未再发作。
李子南报道用外敷法治疗小儿惊风,方法是将燕子窝泥60g,生石膏lOOg,葛根20g,雄黄15g,冰片5g,田螺10个,葱白3个,鸭蛋清2个,捣成泥浆状,做成3饼,分敷于患儿前额及双涌泉穴,干则更换。治疗实证高热抽搐,20分钟后开始退热,2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神清搐止。
王延升介绍小儿惊风验方。用青铜钱在铁锅内用香油炒热,随即加食醋,烧开后温服油醋。用量:1岁小儿用2个即可,多1岁可加2个铜钱,最多者不超过10个。油可满过铜钱,醋可加到250ml,1次20~30ml,日1次,一般服2次即可见效。王氏认为青铜有镇惊作用,经香油炒炸,并有清热润肺作用,酸醋入肝,小儿受惊多属肝病,故有效验。曲良义也有类似的报道。
王艳霞报道指掐手太阴肺经穴经渠、太渊,治疗小儿受惊后而致惊恐不安,或嗜睡,或睡中时作惊惕、啼哭,或低热等,并用安神定志丸口服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27小时;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平均症状消失时间38小时,经X。检验,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P<O.05)。
二、慢惊风 .
常克等指出:“惊风后余症”是指小儿高热、抽搐、昏迷后的残留症状,主要表现为疾呆失语,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口角流涎,四肢痉挛,或手脚时发抽搐等症。因此制定出分阶段的治疗方法。①豁痰开窍法,选用涤痰汤合升降散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枳实、胆星、远志、菖蒲、郁金、天竺黄、姜黄、僵蚕、蝉蜕、大黄。②益气活血法,方用六君子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当归、琥珀、远志、郁金、黄芪、麝香。⑧滋补肝肾法,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枣皮、怀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阿胶、龟版胶、紫河车粉、黄精、远志、麦冬、石斛、五味子。使用上述三法治疗后,多数病儿出院时能达到神志清楚,反应灵活,目能视,耳能听,口能言,步履基本稳健。
曾立昆报道用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惊风40例,其中发热者6例,不发热者34例。治疗方法,内服定风散(钩藤、地龙、全蝎、天竺黄,连翘、蝉蜕、川栋子、夜交藤、甘草),外敷(脐部)退热散(青蒿、燕子泥、石膏、滑石、茶叶、冰片),结果痊愈35例,好转4例,无效1例。
杨珍春等报告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急性中毒性脑病120例,并与单纯西药组101例进行对照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①中药治疗,临床分为4型.邪热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除烦泻火。方用竹叶白虎合三黄栀豉加减。痰火内闭型:治宜清心泄热,涤痰开窍。方用清宫汤加味。虚风内动型:法以养阴清热,平肝熄风。方选三甲复脉汤。气阴两虚型:治宜育阴益气。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②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急性脑病恢复期症状治疗。上肢瘫:肩三针、曲池:肩井、外关透内关、合谷等;下肢瘫。八髂、环跳、风市、阳陵泉、殷门、足三里、伏兔、太冲、三阴交等;失明:肝俞、肾俞、眩明、球后、太阳、风池、光明等;精神异常:翳风下1一寸、听灵、中清、外关、足临泣等。⑧西医配合治疗,用激素、能量合剂、胰岛素疗法。单纯西药组,只用上述西药治疗。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6%,单纯西药组为56.43%,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