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茶业“甘一露” | 用岩茶产品的标准挑选出来的白茶,能符合市场的口味吗?
在Y老师所了解的岩茶圈子其实跟当下科技互联网的大势略微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似乎大小厂牌都爱标榜自己的“传统”,从工艺风格到生产模式,再到人文气质,似乎“传统”在岩茶的世界里不自觉的变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在Y老师看来,刻意强调“传统”的企业不一定就是行业领军,反而那些能够模糊传统边界,同时依然保持尊重传统的那部分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武夷山茶品牌的岩白配”专题的开篇,当然就是这样的行业主力军,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曦瓜品牌,香江茶业。
跟着岩茶教室一起成长起来的同学们都知道,Y老师个人对岩茶的偏袒最离不开谈资就是鬼洞,为了鬼洞那几株母树,Y老师几乎自甘堕落成为一台免费的码字机器,毕竟这是谁也无法取代的独家资源。
而如此这般珍贵的资源得以被保护和保留了下来,也多亏了香江对传统的那份尊重。这从岩茶的原材料上看,才是真正最接近历史上茶厂应该拥有的丰富。
▲ 归属香江茶业的山场:内鬼洞
除此之外,作为岩茶圈公认的大佬,在拥有几百人大厂管理模式下,我们看到了一丝与现代公司制度的不匹配,像涉及生产各环节的员工是以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自然而然在现代常规下坚守“传统”的细微。
所以这些年下来我们所看到的香江是及其分裂的,他们一边大刀阔斧的做着一般工厂可望不可及的“圈地运动”,一边细致入微的保留着资源、人文的传承命脉,就是这种被模糊了刻板印象的传统,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主角,香江茶业独立白茶品牌,“甘一露”。
01
被岩茶大佬青睐的白茶
得力于Y老师多年跟踪鬼洞名丛记录的经验,所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到香江茶业自上到下对产品本身重视的态度,几乎可以说这就是长在他们企业文化里的基因。所以对于白茶的选择,自然是向岩茶审美的思维里倾斜。
摆在第一位的,是厂区原料。
“甘一露”白茶原料最终敲定了白茶中的传统源头,漳墩白茶。这看起来像是在自己家附近找邻居谈了个合作,但在我看来这更相当于在已经稳定良好的岩茶局中开了一个全新的副本。
香江发现独到东西的眼光,早在岩茶产区的“圈地”行径中得以了解,这次选择漳墩白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足够稀缺,根据香江当地的产品负责人王师傅所说,“漳墩的贡眉小白一年只产一季”。
▲甘一露产品负责人王师傅(右一)
王师傅告诉我们,在白茶的新国标公布以后,很多人觉得贡眉是排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之后白茶第三个等级,这是对贡眉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贡眉白茶是白茶里非常珍稀的一个品种,据记载漳墩贡眉白茶于清乾隆37年由漳墩镇南坑萧苏伯兄弟采自当地菜茶品种创制,著名茶人张天福也曾经说过,现代白茶是“先有小白、后有大白”。
漳墩小白的原料是来自有性繁殖的群体种,也就是武夷山一带所说的菜茶。
漳墩菜茶这几年的境遇和武夷山类似。
因为种植麻烦,产量低,再加上前几年价格上不去,大部分的白茶原料都是福安大白,这几年几乎没有新的成片种植菜茶的茶山。本地的菜茶已经稀缺的像大熊猫一样。
这次我们去了漳墩苏坑的一片高山菜茶茶园,这片茶园的海拔分布在600米到1000米之间。我第一眼看上去的感觉非常类似于桐木的野生茶园,茶树的种植密度非常的稀,看上去更像果园而不想我们印象里成片的茶园,周围的生态也保护的非常完整。
王师傅说像这样的茶园,漳墩也已经不多了。
▲ 漳墩小白茶种质基地
香江市场部负责人也和我们抱怨,甘一露的贡眉小白茶推向市场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供不上货,一推广就断货,这种热销的场景和自己家的当家产品“曦瓜一号”上市的时候有的一拼。
王师傅说,这里的群体种茶树都是老一代留下的,具体的树龄已经不可考。而且这些茶树都采用野放的管理方式,和武夷山鬼洞里的奇种类似的是,这些茶树基本都是灌木,虽然树龄很高,但是树形矮小,只有少数几棵能够有一人多高。
这些”小白“除了产量上被人嫌弃之外,采摘起来也特别麻烦,因为群体种发芽时间不一,贡眉小白的制作周期长达一个多月,这几年采茶的劳动力也越来越紧张。
除了生长环节特别生态之外,王师傅的制作工艺也特别的“原生态”。
漳墩小白的工艺主要还是以室内自然萎凋为主,讲究的萎凋房通常是四面通风。萎凋是白茶工艺至关重要的一部,很多人都讲究萎凋的时间,萎凋的程度,但是都忽略了萎凋的环境。
“理想的白茶萎凋时间非常长,白茶在五成干之前都是释放水分内质转化,和空气交流不多,但是到了七八成,虽然依旧会释放水分,但这时候很容易吸入周围的异杂味吸,而且这些杂味很难释放不出来的。最终成品的净度、纯度,清晰度都会受到影响。”
在我看来,这就好像我吃了米其林重了三斤,稍微爬个山就瘦回去了,但是因为湿气太重而虚胖的五斤怎么减都减不了。
以至于在选择厂房的时候非常讲究。
“路边的厂房那是绝对不能要的,汽车尾气对茶的影响特别大,离村子太近的厂房也不理想。”
种种挑剔之下,王师傅特意买了一个离开苏坑村有一定距离的老房子,改造成萎凋厂房,房子的周围翠竹环抱,形成了一个厂房的“生态隔离带”。
▲王师傅坐落在竹林深处的萎凋房
如此被人“嫌弃”的漳墩白茶,刚好和在核心正岩区留下一大块并没有多大经济价值的原生态山场不谋而合,这算不算得上白茶里的“鬼洞”呢?
02
曦瓜家的岩白配
熟悉我们的同学都知道,Y老师还有一个被放养的二胎叫“白茶教室”,这么说来Y老师也算是岩茶跨界到白茶中的一员,但就在跨界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茶友脚踏两只船,同时忠实于“岩茶”和“白茶”。
造成这个现象的或许是因为他两是福建老乡,但对于更多的茶友来说,滋味上的琴瑟和鸣才是两种茶类能够和谐共处的本质,这在我们“三泡茶”活动的现在实践中得到了论证。
白茶和岩茶分别在“香、水、韵”上时常会以不同演绎方式谱出同一旋律的谱,如果说岩茶是靠山场、品种、工艺扩大了这个表现范畴,白茶则利用时间转化成一个趋近这个范畴中的某一状态。
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算法,纯粹就是岩茶和白茶基于茶本身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碰撞和交集。
今晚菜单的主菜是香江茶业的竹林老丛,产地是慧苑坑的竹窠山场。
竹林老丛在香江产品体系里绝对是道新菜,是19年才推出的限量版产品,无论在官方的旗舰店还是门店里都很难喝到。
岩茶茶品对于香江而言,就是老牌米其林的经典款,你需要在一款老丛里找到的满足感,它从山场、滋味和树龄,甚至是穿越时间里的稳定度,它都可以实现。
三泡茶里,我们建议用这泡2020年甘一露水仙白来做前菜。毕竟一开始干茶若有若无的酸梅的气息,就能让人预料到这会成为整泡茶的BGM,也是让人食欲暴涨的动力。
这泡水仙白在口腔中的基调是甜的,但因为年份新,所以多少有一点青涩被包裹在蜜囊中,顿时这个涩感像是常年待在羊群中的狼被融合得没有脾气。
曦瓜家的岩白配三泡茶中,最让人期待的其实是这款压轴的甜品,贡眉小白茶。之所以放在最后除了是因为漳墩是小白茶发源地,还因为它“贵”,一时间甚至觉得它应该就是一道硬菜。
对于还是新茶阶段就将近破万元线的白茶来说,这款漳墩贡眉小白茶绝不算便宜,但是当我拆开泡袋香气直接上来的瞬间,再次相信好东西之所以不便宜,都是有底气的。
在干茶阶段就涌动出一股雀跃的花香,这股子优雅的花香一上来,谁还计较这到底是福鼎工艺还是政和工艺的较量,食客的嘴最大!
毫无疑问,第一水开始就是雀跃的花香,重点来了,花香含着的蜜甜水,水感中竟然有细腻的矿物感,单凭这点,就是岩茶大佬在挑选白茶时不同角度带来滋味审美区别的最有力证明。
▲ 漳墩小白茶土壤
好玩的是,当你带了喝岩茶的习惯去识别它的挂杯香,会找到岩茶山场在公道留下的脂粉香,这就是在“韵、香”的碰撞会找到些共鸣。
其实有一个特别得罪人的话Y老师今天得鼓起勇气表达一番,白茶教室之所以一直很难更新,就是因为在白茶滋味的变化中我很难找到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一到了岩茶大佬挑选出来的白茶状态里,我好像又恢复了正常的自己。
这种高级感在四水过后,又开始叠加粽叶感的老树味,有绿野仙踪的画面感。
但毕竟当下还是一泡新茶,而且这款小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年份存放数据,与其说这是香江茶业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他跟我们所有人一起的一个实验,白茶靠时间来加持的工艺,未来还有更多可以一起探讨的互动。
怕就怕当下的美好数量有限,把持不住、支撑不到被期待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