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 |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然后把儿童节还给小朋友

昨天一个编辑朋友问我「用什么惯常做法,进行成年生活的微抵抗?」

我知道必定是她在为儿童节专题搜集素材,然后认真地回答「旅行」,随后又补充一定要背包客式的穷游。

把旅行作为对成年生活的微抵抗,因为它是反日常的:

无法预期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遇见什么人,所以让我对下一秒、后一天充满期待;

离开惯常的环境,在陌生人面前,反而少了拘谨,可以更加遵从内心、放肆做自己;

平日看书、看新闻、看电影,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旅行时则是把自己也融入世界。

我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在此之前从未刻意将旅行当成一种抵抗,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到了时间,「该去旅行了」的想法会自然而然的冒出来。

昨天,我用「旅行」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因为旅行能帮自己找回童真,像小朋友一样。相反,那个住在我心里的「小朋友」始终都在,旅行恰恰是在帮他长大:

遇见美,学会捕捉和欣赏;

陷入困境,学会寻求帮助和自己解决;

面对遗憾,依然对探索世界充满好奇。

体验成长的乐趣,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是旅行让人保持年轻态的秘诀。

成年人自然处于压力的漩涡中,这是长大的代价。

随着我们经历和经验的增加,感知会变得丰富和强烈,快乐和痛苦都会被放大。只是多数人更容易记住和陷入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羡慕似乎没有烦恼的小朋友。

可他们真的没有烦恼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运转已经逼迫小朋友们不得不加速长大。

大城市的鸡娃家庭里,妈妈们为孩子的教育倾尽所有,作为小朋友,如果没能取得好成绩,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孩子;

乡村的留守家庭里,父母为家庭背井离乡,作为小朋友,如果吵着要他们回家陪伴,就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在只该放肆玩耍的年纪,有些孩子在学奥数、背英语、练钢琴;有些孩子一个人承担着生活的重量。

我们常挂在嘴边羡慕的儿童,其实并不容易。

中国的年轻人能把除了清明以外的所有节日都过成情人节,这自然是各路商家的“功劳”(今年 618 更是从儿童节就开始了),也是人们渴望用特殊节日的仪式感重拾生活的乐趣的表现。

我们可以在儿童节多关心一下身边的小朋友,当然也可以在这一天怀念自己的小时候,打扮的更有童趣,回想曾经的梦想和想要的人生,在父母面前听话的更像个小孩子。

但是打着过儿童节的旗号,为填充购物车找借口,等着暧昧对象发 6.1 倍数的红包,蹭儿童节的热点营销完全和儿童无关的产品,真的DUCK不必。

成年人可以过的节已经够多了,如果过节真的是为了追求某种仪式感,那么请把这份专属的特权还给期待了一整年的小朋友吧。

真的想要保持童真和活力,无论旅行还是其他什么方式都可以,把它融入到生活里变成常态,何必非要凑这一天的热闹?

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你也别每年都是“宝宝”了。

↓ 点击你喜欢的小朋友,看看会发生什么↓

童年会消失,但童趣不会。

—— Holiday

最近国家公布了「三孩」政策,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嘛?我想采访几位妈妈、关注生育话题未婚女性、考虑生育的已婚女性,如果你身边有合适的姑娘,请把它介绍给我。

想不想生个小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