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意强 | 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2016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第 015 版“文艺评论周刊·美术评论”。该版编辑在“编者按”写道:“瓦萨里的《名人传》比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晚了7个世纪之久,这不能不说中国画论是先进的,然而,我们对《历代名画记》的研究与《名人传》的学术成果相比尚不尽如人意。本文作者曹意强教授提出中国艺术和画论可为世界艺术史发展提供灵感,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到我们自身,就应当考虑如何在国际艺术史的参照系中去发掘中国艺术和画论的独特价值,我们刊发这篇文章希望引起艺术史学界的思考和讨论。”

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

曹意强/撰

中国古代画论中“艺无古今,迹有巧拙”的思想,有表明艺无中西之分,唯有妍蚩好恶之别, 艺术如此,研究亦如此。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很多方面曾经走在世界其他文明前列。中国现存最早的画论出于公元5世纪谢赫之手,而至9世纪,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述了书画之起源、绘画的社会功能、智性体系、材料媒介以及品评标准。在西方,第一部画论诞生于15世纪意大利,16世纪才出现第一部集艺术家生平和批评为一体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名人传》。然而,中国领先于西方数世纪,这是往昔的骄傲。唯当将之转化为新的传统,这才属于我们今天的成就。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一地一国的优秀传统,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其继承出新不囿于产地,唯有耕耘更好的土壤,才能使之抽发新枝。
《历代名画记》,《津逮秘书十五集》第七集,明毛晋辑,明崇祯间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古籍特藏部藏
人类思想真谛在至高境界处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理念里窥见老庄思想,也可从老庄里读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谁早谁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由此发展出有益于当代的洞见力,扩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正是对《名人传》的批评研究奠定了文艺复兴美术史的基石,布克哈特的文化史,沃尔夫林的形式、风格分析,瓦尔堡和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安托尔和豪塞尔的艺术社会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心理学研究,巴克森德尔的视觉习惯和文化研究,以及影响艺术史的其他方法如精神分析等, 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20世纪新艺术史也是对之反叛的结果。
瓦萨里:《名人传》书影
巴克森德尔曾经指出,中国绘画批评术语能简明扼要地诉诸艺术效果,这是西方画论不可企及之处。我认为,中国画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从一开始就明确区分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以及各自的优长劣短。在此,书画同源的观念,其含义远比后人理解得深刻。文字与图像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两种互补、互进的手段。张远彦曾有绘画“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断言,即旨在强调:在探索世界的意义上,书画同功,而非单指书画用笔同体。从《说文解字》到《古画品录》,经由《历代名画记》直至《文史通义》,对书画智性功能的判别一脉相承。由此可说“书画异名而体同也。绘画以其特殊的智性方式呈现三种功能:首先是道德教化,所谓“明劝诫,著升沉(谢赫)、“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其次是探索世界奥秘,所谓“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朱景玄),亦即“穷神变,测幽微(张彦远);最后是我所称的“图像撰史”和“图像证史”的功效,前者所谓“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姚最),或“前贤成建之迹,遂追而写之(裴孝源);后者所谓“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张彦远)。
辞有陈鲜异同,思无古今中外。从英国艺术史家哈斯克尔教授的《图像与历史》可知,类似观念从古希腊萌芽,在18 世纪进入哲学和史学思考,至19 世纪开花、结果而成西方新史学革命,孕育出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相比之下,中国画论的研究尚处于版本校勘、画论辑录的状态,由于割裂上下文,讨论的重点集中在诸如“六法”的标点,或如“气韵”“形“神”等术语的概念辨析上,一旦忽略决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思想,就很难理解历代画论的品评之旨和品第系统。
正是在这个智性框架中,传统画论呈现出第二个值得深究的特色:它试图建立绘画的美学品质和类型价值等级品评模式,将个别画家的风格和类型与之对应评价。
以最早的“六法”论为例,它旨在勾勒出画之基本再现性质和方法,前者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后者为“骨法用笔”和“经营位置”。“气韵生动”则是借助上述手段要达到的美学标准,指向艺术表现的生命力。“气韵生动”的含义在各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其内核一直未变,始终对应于品评等级的最高级别。在谢赫的六品中,录入上品者,不是具风神骨气,就是极尽生气妙趣而臻神境者。“气韵生动”等同于神韵笔力。而神韵气力不如前贤者则降列第二品。张彦远简化了谢氏的六品,并修改了朱景玄的“神、妙、能、逸”标级,提出自然、神、妙、精四个等级,在神品之上设置了更高的自然之品。自然即气韵生动。随着文人画的兴盛,逸品从唐代的别品而几乎成为“气韵”的代名词。
中国品评观念的演变史在世界艺术史中独一无二。它既评价艺术品质又做出技巧、类型和风格区分,并以此为尺度发展出一系列启发视觉关注的术语。18世纪欧洲艺术批评中曾出现按素描、色彩、构图等优劣打分,给画家定等级的尝试,但因缺乏包容性和视觉效果指向性而未流行。中国画论的品评系统虽然与文论、诗论(特别是《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综合起来研究,但其自身所形成的体系特点是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糅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创作论思想。正因为如此,很难按照如今的定义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划界,它就是一部综合性论著。
当今世界艺术史出现了专业细分、学术破碎化倾向,而且普遍忽略创作机制的研究。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画论,发掘其活性基因,无疑有助于矫正当前艺术史学风。中国画论术语体系高度概括,而在当时相应的文化语境中运用,其意蕴不言而喻,可这种特质在另外的语境中难以显明,而且有固化为套语的危险,如“气韵“写意”等术语已被不加区分地套用到中国绘画的本质上,成为陈腐的概念,失去了原初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观念出发,在世界艺术史的大视野下,就应以西方研究瓦萨里的力度,深入而系统地探索中国古代画论,摒弃教条概念,重新发掘,重新激活其中隐含的活性基因,将之转化为新的创造,复兴中国艺术创作和学术的生命力。艺术和学术永远是天下公器,其作用之大小取决于品质之高低;只要是最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的复兴有望于此。

作者简介:

曹意强,艺术史家、画家。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学位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分委会召集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及《新美术》主编。曾任国务院第五、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英国权威刊物Art History(艺术史)国际编委、英国World Art Studies(世界艺术研究)学刊编委、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陵博物馆顾问。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提出“图像证史”“艺术智性模式”和“观念的隐形之链”等理论。专著有《艺术学的理论视域》《艺术与智性》《艺术与历史》《艺术史的视野》《时代的肖像》等。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美术博物馆学概论》等。

相关链接:

曹意强|巴克森德尔谈欧美艺术史研究现状

曹意强|艺术与智性

曹意强|艺术人文意味着什么?

曹意强|美术博物馆的定义与国际学术现状

曹意强|考古学与艺术史——“共生”的学科

曹意强|中国画论与文艺复兴 ——写在第34届艺术史大会之后

曹意强|图像证史与图像撰史 ——关于历史画创作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曹意强|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二)

曹意强|美术鉴赏与智性模式(一)

曹意强|倘若无爱,便无艺术

曹意强&田霏宇|艺术评论的写作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脉深厚,近百年来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奠定教育根基。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美术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7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2008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访问学者等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持续推进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

 编辑 |许溪 刘雨尘 杨可涵 宋俊杰 戴姗睿 王薇 孙梓钧 王思凡
(0)

相关推荐

  • 国美之路 | 曹意强: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

    艺术与智性模式 文|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艺术人文"这一命名,既隐含着本院90年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内涵,又表明艺术史应趋于的终极目标."人文&qu ...

  • 小美院:艺术史论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可别忽视了它!

    众所周知各大美院有设计类专业,平面.环艺.工业.数媒等专业.造型类专业,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大家可能相对陌生的专业:艺术史论(美术学/艺术管理)艺术史论从字面上理解&q ...

  • 杂说;关于下一篇文章的几点说明

    下一篇: 由鬼神文化的政神合一转向了礼乐文化的政神分离.即内在的乐与外在的礼如何完美统一<什么是礼,什么是乐,中国古典音乐的第一次整顿> ① 前期为了说明中国古典音乐,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 ...

  • 美术学

    折叠 编辑本段 学科简介 主干学科 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 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绘画写生. ...

  • 想学艺术史论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一下?

    此处的书籍涉及到了艺术史学史.美学.艺术理论.博物馆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著作,也包括一些学术专题研究.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助大家从多角度来理解艺术问题.如果大家对理论问题感兴趣,之后还可以再阅读 ...

  • 曹意强|中国美术通史的观念

    编者按:2016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曾刊登曹意强教授的文章<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旨在倡导如何在国际艺术史的参照系中去发掘中国艺术和画论的独特价值.具体内容可参见文末链 ...

  • 曹意强 | 中国画论与文艺复兴 ——写在第34届艺术史大会之后

    中国画论与文艺复兴 --写在第34届艺术史大会之后 曹意强 在北京召开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有三个特色区别于以往各届.首先是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幕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庄严气派.其次是会议 ...

  • 曹意强:与其简单反对  不如积极建构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①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 ...

  • 艺术与智性: 曹意强: 9787550308961: Amazon.com: Books

    <艺术与智性>文章可分为三类:第一组论述创作意图与智性模式,强调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智性形式:第二组结合写实主义的观念,评论绘画与自然,画家与媒介,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第三组以中外现代画家为 ...

  • 曹意强|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新美术>2020年12期.感谢授权. 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曹意强/撰 "艺术"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范围包括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活动及其衡量标准 ...

  • 曹意强|油画媒介与创作问题

    编者按:本文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9期,原为曹意强教授在全国九大美院教师聚集川美研讨油画创作教学问题时的一个发言.曹意强教授指出:"我国油画创作的前景如何,首先取决于专业美术 ...

  • 曹意强 | 论油画的本体语言 ——从沙耆作品出发

    编者按:2021年4月23日,"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画家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了吴作人.沙耆.钟涵.赵友萍.胡振宇五位画家的重要作品,同时编辑出版了第二期<油 ...

  • 曹意强 | 文艺复兴研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编者按:2020年11月2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重生与遗存: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古典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推送为论坛学术顾问曹意强教授特为研讨会撰写的主题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