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的血泪求职路: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本人国内某985高校博士,毕业时录用SCI一区1篇、二区2篇、三区1篇,文章只能马马虎虎满足课题组和学校毕业要求。从临近毕业的19年开始,便开启了漫长的求职之旅……
经熟人引荐,首先联系的是某三四线城市地方院校A,安家费70W,解决家属工作,有可观的科研启动金(30W)。但学校平台低,无硕士点,科研开展困难,后期发展十分受限!通过与A校人事处及二级学院领导交流,感觉学校近年发展势头很猛(其实哪里都一样,为了引进人才各校都在大力宣传),学校十分重视人才!经几次交流之后,对A校开始心动,有种想到A校施展抱负的志向(可能很多青椒刚开始也有类似的冲动)。
于是,兴高采烈的将此消息告诉博导,却被博导明确否定!按照博导的意思,能够进好的平台,千万不要进三四流且没有硕士点的高校,后期发展很受限!如果找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做个博后缓冲一下,后续再慢慢找,且博导乐意接收留课题组再做2年博后(对于博导的良苦用心,确实很感谢,当时却不太理解)。但是,由于工作心切,且感觉2年博后时间较长,遂婉拒了博导的好意!经过深思,感觉博导的建议十分有道理,而且分析也十分透彻,本人打算暂时不考虑A校,再到其它高校看看!
接下来向二本院校B投递了简历,本人的目标学院2017年刚成立,同样没有硕士点(但该校其它学院有硕士点,平台比A校高,当时硕导和博导觉得进B校还不错,可以考虑)。B校官网开出的条件是:理工科博士安家费70万,没有科研启动金。经联系B校人事处,对接老师给的回复是:我看你文章也不咋样嘛,先等我们通知!我后面弱弱的补充了一句:文章虽然寒酸点,但是好歹有篇中科院一区,您看看能否考虑一下?人事处回了一句:像你们这种在985高校读博的人,如果在外面混的很好,还回来干嘛?“啪”一声挂掉了电话!我瞬间感觉五味杂陈,其实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从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也可窥探一斑!确实也如此,当时做了好多假设,如果自己手握多篇中科院一区顶刊,何必到这种学校自讨无趣,十分痛恨自己成果太少!
整理好心情之后,又重新投了与B校同在一个城市的C校。C校开出的条件是:安家费80万,科研启动金30万。双方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对接的学院领导觉得十分满意,并希望能加入他的课题组。但进一步了解之后,本人意向的目标学院同样没有硕士点,平台比A校稍好一些(全校少数学院已评上硕士点,其他学院正在积极筹备)。当时感觉C校条件还不错,不过我还是想再试试平台更好的D校!
不久之后,向D校投递了简历。D校是一所211院校,博士、硕士点齐全,平台较好,目标学院也表示乐意接收!但是,该校安家费只能给20万(大概平台稍好点的院校都是这个水平吧),无科研启动金,可以带硕士。但学院并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硬件平台同样相比同级别211相差较大。
虽然可以带研究生,但没有可用的设备,难以开展科研,前期发展相对会比较艰难!不过可以借助隔壁学院的大型平台开展一些实验测试,借助学校平台申请省级及以上项目相对容易很多。
当时,D校正推出一个人才招聘计划,符合条件的博士进去可以享受对应级别的特聘教授待遇,年薪有一定诱惑力!但考核要求较高,3年之内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即便如此,本人有些想拼一把的冲动,但目前尚缺1篇2区文章才能达到应聘岗位条件(降低条件聘低一级的岗位也可以满足条件),遂将希望寄托在投稿的1篇文章上,只要录用,即可满足条件。于是陷入了半个月的焦急等待中。最后的结果很不幸,文章被拒,只能再投,何时能够录用不确定!
最后,回到课题组继续补充实验,希望能够做点数据出点成果。时间很快到了2019年11月,已经快到寒假了,如果工作再不确定下来,只能等到明年再找工作。于是,决定向C校对接领导打电话,同意加入对方的课题组。不幸的是,从C校人事处获悉:该校19年的编制已满,入该校只能等2020年的编制下发,办理好入编手续才能上班!按照当时的情况,C校预计2020年3月开学,办理好编制将近4月份,也就是从2019年11月份到2020年4月份这段时间,我将处于无业状态!当时心里开始慌了,立刻联系了另外一所地方院校E(C校临近城市的地方本科,全校均无硕士点,但目标学院正在积极申报)。该校有意向引进,开出条件与A校相当,入职1年可破格副教授,但是人事处给出与C校相同的回复:需要等到2020年3月份,才能办理编制上班!
面对接二连三的遭遇,本人遂决定到最初联系的A校(当时有绿色通道办理编制,且报道即可上班)。说实话,当时来到A校,心里还是有些不太甘心,也十分担忧进入该校的前途发展。有想继续做2年博后,继续冲击D校特聘岗位的冲动。但后来D校的人才政策改动,特聘岗位的教师,3年之内若完不成考核,必须退还相应的安家费、年薪以及科研启动金(若完不成考核,按照普通岗副教授待遇核算,多余金额需退还),瞬间觉得D校的政策就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套路,考核条件与实际平台存在一定差距,多数青椒进去只能等着退钱!于是暂时打消了进D校的念头,到A校人事处正式办理了入职报到。
A校财务及人事处也积极协助办理了入职手续和工资发放,开始了正式的青椒生涯。
不久之后,人事处通知签署了正式的聘用合同。大约过了半个月,人事处又通知再签署一份补充协议,主要内容是若服务期未满8年,少服务1年需要赔偿学校3万元的违约金(大部分学校都如此,只是金额与形式各有不同)。学校招聘时一直没说,入职时没有提到这个合同,怎么等到入职手续办理完之后突然出现了?当时心里犹豫了一下,看来非完成8年服务期不可了,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个人档案以及双证都扣在人事处手里,不签也得签!
问了人事处,回答是每个引进博士都一样,但应聘之前99%以上的博士并不清楚这一条款!入校之后,从同事处获悉,人事处每年对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均有考核,新进教师同样要接受下半年的工作量考核,若不通过将从绩效工资中扣除相应罚金。
当时一下子就慌了,幸好在热心同事的帮忙下,从他们负责的课程中分担了一部分任务,陷入了每天争分夺秒的挣课时、做监考、拿积分的紧张工作中……
时间很快,马上年底了!无论如何,已经尽力争取参加了教学任务,科研积分也在团队带头人的照顾下分到了一部分,积分已经满足要求,只能等待人事处的考核(还是很感激团队同事的帮忙)。于是,匆匆忙忙找工作、挣“工分”的这半年,总算过完了,寒假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
没曾想,刚回到家不到一周,全国就爆出了武汉疫情严重的消息,当时还庆幸自己未到过武汉。由于疫情影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均采用线上授课形式,本校也不例外。在紧张的备课及网络授课过程中,本人还承担了近1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刚开始感到十分充实,等学期结束,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发现半年多了,自己一篇论文未发,一次实验未做,一项专利未申请,当然,一个项目也未拿到……
我承认我开始慌了!打开人事处的考核条件看了一下:本年度需完成不低于1200的工作积分(教学积分不低于200,科研积分不低于1000)!只有半年的时间,平台未搭建,设备未购买,实验不可做,紧张的教学任务已经占据了大半时间,没有学生做助手,科研考核如何通过?面对如此困境,隐约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情急之下,下半年申请了一个厅级项目,并有幸获批,可折算约1200科研积分,但项目执行期从2021年开始,需到2021年积分才算数(算是为第二年任务做铺垫吧,新进教师没有积累,通常前两年都很难完成任务)。
仔细盘算了一下,本年度一半积分都未完成,看来年底只能等着扣绩效了(差600多分,折算扣除金额大约为2.5万元)。为了完成任务,已经开始不追求论文质量了(近期看到募格学术的一篇帖子:“为了评职称,我硬是把一篇好文章拆成八篇水文”,结合自己的窘境,完全能够理解作者的做法,可惜自己连拆分文章的数据都没有)!把所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希望从中找出几篇较好的写成小论文,哪怕能投一篇中文核心也好(只要有积分可拿)!
巨大的考核压力下,我感觉自己已经妥协,想追求高质量文章的想法在此已成“天方夜谭”!现在处于两难境地,要走是不可能了,近期看了很多关于三四流高校“留”博士的案例,不在少数!本校之前也有博士想走,也被学校以各种方式“留”了下来!如果违约,肯定也逃不出类似的命运!即使能够逃出,说不准给你拖个一年半载,还要加上一笔不菲的违约赔偿(网曝陕西某高校博士离职天价违约金、江西某高校拒签博士被校方罚打扫卫生、湖南某高校拒绝博士辞职等事件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近年新进的博士中,多数3年之内很难如期评上副教授(主要是进来各种上课,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前期没有实验平台,也很难出成果……)。通常晋升副教授都看论文数量(不讲质量,通常也很难出高质量论文),时间年限卡得也很死!如果要走破格途径,只能是主持国家级项目结题且发表多篇一区论文,但如此短期内满足国家级项目和中科院一区条件,在这类院校谈何容易?基本够不着,通常只能乖乖排队!看似一眼望到头的天花板,却被各种年限及条条框框卡得很死,每走一步都显得艰难!这就是本校底层青椒的发展现状!
我瞬间开始迷茫了,想做的科研基本没时间继续开展,学校教学、报账、各种杂事堆在一起,都是一地鸡毛,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捋顺(工作之前没关注高校现状,只觉得挺好!工作之后看了很多帖子,结合自身实际才深有体会,这大概就是很多三四流院校青椒共同面临的窘境吧)!
后来仔细想想硕导、博导以及几位资深教授的建议,他们的观点不约而同的几乎一致,都强烈建议我不要来,可我偏偏像一个叛逆远嫁的姑娘,不听父母劝阻,对自己盲目的自信(当时也到了年底,遂决定铤而走险)!慢慢才发现,他们说的真没错!自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时间精力紧,考核压力大,项目申请难(当下全国申请都难,但在平台低的院校申请更难),已经成为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
我开始陷入了两难境地:申请不到项目,任务难以完成;申请到了项目,又担心没精力做实验结题。在所有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平台对个人发展的束缚,以及底层院校青椒的压力(奉劝很多未签工作及未毕业的博士,并不是进入普通高校就很轻松,其实部分普通院校的相对压力也不低于某些211高校)!
最近1年多以来,我的理想信念不断被推翻,又重新被自己强行复盘!大半年以来在各种纠结中挣扎,可现实已经几乎无力回天!陷入了无尽的纠结与思考中:
1、放弃自己的方向,与团队从事横向课题,但几年之后,自己博士期间的积累优势就没有了,以后也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这对于一个想从事科研的高校博士来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进企业或非科研机构除外);
2、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团队成员寻找契合点,这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现实中即使有契合点,大家始终都很忙,同样难以抽出时间做科研;
3、坚持自己的方向,但是团队的横向课题及相关事物也得参加,否则难以融入一个团队,迟早面临被孤立的境地!思来想去,最终还需找到自己的定位:自身的科研必须适当放弃,寻找与团队方向的契合点,重点支持走团队的横向应用道路(团队的课题也需要人做,人员有限,只能重点支持某一个方向的发展)!!
根据个人经历,给各位青椒博士提出几点建议!
1、如果你确实想做点科研,平台真的很重要(此处敲黑板)!!!好的平台虽然暂时给的待遇条件较低,但是项目申请和科研开展相对会好很多,对于后期发展很有帮助(记住:从来没有211/985的教授会饿死)!资深教授及自己博导的建议,要重点考虑,毕竟他们经历多,看得远!
2、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出国做1年访学或1-2年博后,当然要多发点高档次文章(虽然现在破除四唯,但不代表不需要文章,高档次文章是证明你学术水平最好的量化支撑材料),回来至少进个平台好点的一本或211/985;
3、如果条件不允许,起码也要进个有硕士点的科研平台,能够加入有大牛的团队更好!实在特殊,可适当延期出1-2篇高质量论文,对你的求职也大有好处!
4、千万不要有地方高校不用做科研的错误想法!单位不养闲人,你既然是个博士,高校的科研不能少!尤其在普通院校,对博士科研的期望更高,压力其实也不小!记住:只要进高校,科研都不能放弃,但是平台越低,难度越大!尤其提醒:尽量不要进无硕士点的三四流院校,一旦进去不但难以脱身,后期的发展也十分困难!也许奋斗10几年,可能连个硕导都不是,更不用说博导!而且受平台限制,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它同行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偏离科研的道路只会越来越远,要想跳到更好的平台,普遍很难!
5、如果实在不想做科研,可以考虑进企业或走行政(管理)路线(考虑现实一点,科研做不了,但至少经济问题不用愁)。
6、不要被某些地方院校出台的高额奖励所诱惑。比如发表一篇中科院一区5-6万元,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奖励100-200万元等,其实在这类院校要发表高质量文章很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也不太现实,平台够不着的东西毫无意义!在211/985等平台,即使1篇一区只奖励1-2万也值得,因为稍微努力点就能拿到的东西,更贴合实际!
回想起来,其实无论选择入C校还是E校,平台都很低,只不过是在此“坑”与彼“坑”之间的抉择。同届毕业的博士,多数也都进入地方普通院校,普遍反映都是想继续科研挺难!是啊,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求职预期根本就不同道,存在落差是必然的!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规划调整,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也有个别博士进入了某省一本院校,工资待遇低,没有科研启动,没有自己的实验场所,初期反映发展还是挺艰难!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连续申请到了多个课题,已经开始购买设备,带领学生建设自己的实验室!从目前来说,该博士初期虽然较难,但是学校的平台对其申请基金挺有帮助(不要被一些毒鸡汤洗脑,说什么平台影响不大,即使是申请青基,同样的申报书,评审专家也会优先考虑平台较好,能够保证完成质量的单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高校,这种表现只会越来越明显!)
当然,也存在个别在普通高校发展很好的博士(通常发展都在行政或教学),在211或985也存在发展不好的青椒。但是,那仅仅是个例,不能代表整体!总体来说,平台对科研的发展仍然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
上述经历就是本人1年多以来的求职经历和个人反思,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也是本人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受!希望能够为立志从事科研的在读博士或正在求职的博士提供一些参考,求职需谨慎!
当然,在当下房价和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如何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去向,也是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人才流动,但当下公认最文明的大学校园,却隐藏着部分“耍流氓”的高校,肆无忌惮的打着政策的“擦边球”禁锢人才,对外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挽留”人才!甚至,某些高校在招聘时连哄带骗的把这些博士套进去,最后给人家提供不了相应的发展平台,要想逃出却比登天还难(陕西某学院、安徽某学院、江西某高校都出现类似情况)!
一些在办理入职手续之后再签署的所谓“补充协议”,表面看似你情我愿,实则职场新人别无选择,入职青椒始终都处于弱势地位!其实,能够理解底层高校发展的不易,但职场青椒也需要发展!如果学校发展与人才发展无法“调和”的时候,各大“文明”高校能否高台贵手,放广大青椒一马,别人愿意“赔钱走人”,学校能否“好聚好散”?
最近在青椒中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用语言告诉我:考个211/985;工作后,人事和现实告诉我:应聘211/985!”虽然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也反映出某些地方高校的“流氓”做法,要么把未就业的博士逼进更好的平台,要么把他们挤到企业、公务员系统、研究所等其它机构!长此以往,地方高校将更难招到博士,高校教职也许不再是博士们的首选!当然,也不乏有些二本院校的评聘规则及人事政策比较合理,入职博士评价相对比较高,如东部某省二本院校和成都某些二本院校就做得不错。但目前来说,多数高校还是坑比较多!由于水平有限,很多东西分析未到位且欠缺深度,望广大同仁补充完善或提出不同建议,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