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故事111】难忘江中关爱情
难忘江中关爱情
时光易逝,弹指一挥间,离开江山中学已经四十一年了。我十分怀念在江中学习和工作的日子,从1961年到1980年,这段日子算起来前后将近二十年。在一生中,我非常看重自己当年的教师生涯。作为一名教师,江山淤头中学(今江山市第五中学前身)领我进“门”,江山中学则助我成“型”。
初来乍到
为什么我会在开学后到江中报到?
1958年暑假高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江山淤头中学。淤头中学坐落在江山淤头镇。当年205国道的“淤头汽车站”,就设在学校的大门旁。1960年下半年,县文教局送我到省教育学院学习、培训了一个学期,主要是接受反修防修教育。
在浙江教育学院学习留念,三排左三为作者(作者提供)
培训结束时,学校已经放寒假了,我回到淤头中学。宋继斌校长告诉我,县文教局要调我到江山中学,并征求我自己的意见。我说,自己在这里很好,一切也习惯了,和同学也相处得很融洽,而且学校的风气也很好,自己房间的门从来都不用上锁,让我继续留在这里吧。我以为事情就过去了。
宋继斌校长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1961年2月,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学前夕,我从老家返回学校。宋校长又提起调动一事,我还是请宋校长再帮我向局里说说。没过几天,宋校长找我谈话了,告诉我,“上面催得紧”,他也“无能为力”了。于是,就有了借星期天急匆匆冒雨赶往江山中学报到的事情。
那天上午,我坐汽车从淤头到江山南门汽车站。下车时,天正下着蒙蒙小雨。我拎着一个铺盖卷和一只旧皮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江中赶。从汽车站到江中,经解放路、中山路到县河西路,过大街穿小巷,少说也有三、四十分钟的路程,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达目的地的。
到了学校,传达室余其本同志带我到学校安排的房间。这是一间位于学校东头的小房,是原江山救济院的房子,供两个人住,但房间小的只容得下放一个脸盆架,我也记不起自己的脸盆脚盆是怎么放的。地面较潮湿,我的那只旧皮箱不能放床底,只好“束之高阁”,塞到房间七高八低的阁楼上。
余其本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很快,教导处冯发高老师等领导来看我,并告知“明天学校领导会来听课”。
冯发高老师
(浙江省江山中学1975届高中校友、
冯发高老师儿子冯振武提供)
匆匆安顿好自己后,我在学校里四处走了走,看到学校布告栏中有新学期各年级各班级班主任名单,我的名字也赫然在列,我担任的是1960级六(1)班班主任,而那张布告,看去似乎已有些许发黄了。哟,开学已有时日了,调动工作也是早已敲定的,自己耽误学生了!
1963年7月,作者(一排右一)和第一届毕业生合影(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鞭策有加
不久,学校领导告诉我,自己所教的班级是试点班,任务是初高中五年一贯制试点,暂不对外。说是上面很重视,金华地区选了三所试点学校,一所是金华二中,一所是衢州二中,再一所就是我们江山中学。我听了很受鼓舞。
后来,金华地区时不时举行三所学校试点班学科联考。每次联考试卷由各校自己批阅,出成绩后集中在金华汇报分析,我每次都参加分析汇报会。
有一次,大约是个星期天吧,我在自己的寝室里批卷子,意想不到的是学校祝日光书记走进我的寝室。他见我在忙,就说:“不用管我,我随便走走”。随后就在我对面的床沿坐了下来。那次,他大概是看我批试卷的速度很快,很流畅,而且高分很多,留给他的印象比较深吧。有一次,在一个什么会议上,不知谁因为什么事,提到了我,提到了我的班,说我的班主任工作是做得好的。我们的祝书记听了,马上插上一句:“不只是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也是不错的!”
祝日光书记
(浙江省江山中学1977届高中校友、
祝日光书记女儿祝瑞华提供)
后来,说是学制改革有了结果,小学将由六年改为五年,初、高中准备三年改为二年。学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也自然而然地告一段落。
记忆中,带这个班时,国家经济困难。有一个学期,我还搭伙在学生食堂吃,一天三餐八分钱的菜金,每周二、五的中餐还尽可能改善一下伙食。
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的农场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比如到番薯收获季节就有番薯分。当年,我和沈琳敏老师同住在一个房间,星期日下午,二人常常靠在床上闲聊。聊了一会,或他或我会提出:“怎么样?来一个?”——指的是吃一个番薯。于是,两人郑重其事地下床,在床头或床下的小木箱或脸盆中取出一个番薯,小心翼翼地削去皮,再又坐回床上,慢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尝着。那舍不得吃,又吃得津津有味的情景,永远不会忘记。
沈琳敏老师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不久的一天,祝日光书记就工资调整一事找我谈话,我也不知道工资调整是怎么回事。祝书记说,这次工资调整,全县有两个名额可以一次连加两级,其中一个名额分给教育系统,教育系统把这个名额让给我们江中。祝书记接着说:“学校商量了,决定把这个名额分给你。”
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一听急了,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接受!”我说,“我参加工作才几天时间,这个名额应该给王祖昌老师,他才是我们江中老师的代表,受之无愧!”祝书记还是做了做我的“思想工作”。后来这个名额确实落在王祖昌老师名上。
王祖昌老师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再压担子
1963年暑假过后,我带新一届初中的一个班。接手后,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江山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宗兴老师前来听我的课,几乎是天天听,堂堂听。本来同教材的老师也几乎堂堂都听我的课,我也慢慢习惯了有人听课。到第二个学期,外地的——永康、义乌、东阳、金华来听课的老师也多起来了。
作者所带1966届初三甲班全体毕业生合影(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1985年,作者(后排左二)和王宗兴老师(后排左一)在江郎山下合影(浙江省江山中学1986届高中校友、王宗兴老师儿子王向亮提供)
期间,金华地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室一位姓蒋还是姓姜的老师,带了几位教师来听我的课,听我上周敦颐的《爱莲说》。听完课后,学校副校长杨怀仁老师说,下午第三节课语文教师在办公室集中。
杨怀仁副校长
(浙江省江山中学1989届高中校友、
杨怀仁副校长女儿杨殊提供)
下午的会议,主要是听蒋老师讲话。他高度肯定我的这堂课,说这堂课,从扫清拦路虎——字词入手,再到内容,再到结构,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又一层,最后是重点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的欣赏品味,“是一堂少见的好课”。事后,杨怀仁老师告诉我,地区已定了,下学期安排我举行一次地区语文公开教学。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志》(1938—2018)第10页,有这样的记载:“(1965年)春,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为总结我校语文教学教改经验,来校蹲点约三周。”就我所知,这里的“总结”什么“教改经验”,实质是帮助我开好一堂面向全省的公开课。省语文教研室是主办单位,地区教研室是承办单位。当年,省教研室领导和专家以及金华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在校外下榻,一段时间后就返杭或回金华了。地区教研室、也即金华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两位姓楼的专家,受省教研室的委托,不辞辛劳,继续留在江山指导我的教学。他们吃住都在我们学校,住就住在学校教导处与总务处所在的那幢木结构房子的一间小房内。房间窗户朝西,紧邻县河。房内设施简朴,相对而设的两张床上,为了御寒,铺着厚厚的一层稻草。两位楼老师都已头发花白,生活起居却是如此简朴,我深感不安。就这样,每天他们听了我的课,我就到他们入住的房间里聆听他们的讲解分析。那两张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至今不敢忘怀。
随后,省教育学院在杭州举办了一期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还安排了三位教师的讲课,分别是杭州四中陆鉴三老师的“作文教学”,金华铁路中学一位女教师的“语音教学”,我也汇报了我的“阅读教学”。培训班最后的一个晚上,省教育学院一位老师,把我和那位金华铁路中学的女教师召集在一起,修改各自讲稿的文字小样,说是学院下一期的院刊上要刊用。
不久,地区语文公开教学如期举行。开课前的二、三天,学校刘信善校长在旧木结构教学楼门厅处,看似很随意地对我说:“面向全地区开课,省内一些名师要来,你会想得很多,一堂课什么都想兼顾。其实这类课,上了后能引起大家的议论,甚至争论,也就成功了。”刘校长的这番话,如及时雨,让我清醒,让我受益。
刘信善校长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志》(1938—2018)的第10页还载有“12月(系1965年),金华地区语文、政治教师来我校听课”的内容,不知是不是和我上面说的是同一回事。196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原定的省语文教学公开课,也就成了历史的过去。
“去吧去吧”
1976年年尾,已听说要调我去机关了。1977年元旦过后,祝日光书记对我说:“县委办公室又来催了,去吧去吧,还是去吧!”
“去吧去吧”,其实是不想离开这个温暖的集体。当年,从 “宣传排”到 “文艺宣传队”,再到以周仪贞老师为班主任的“江中第二届文艺班”,师生们在节目的排练与演出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同甘共苦”的情谊,确系弥足珍贵。如今,昔日的师生成了今日的挚友。迈入暮年后,自己更是年复一年地成了他们牵挂的人。自己呢,也不时地有这样那样的事麻烦他们。还有当年一起“跌打滚爬”、“自讨苦吃”的江中男女篮球队的同学们,也会彼此时不时地思念着,问一声安康。
1963年浙江省江山中学初中男子篮球队获江山县中学生篮球分区赛小组冠军留念。后排右二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67届高中校友陈建军提供)
1966年,江山中学男子篮球队合影,二排右一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67届高中校友陈建军提供)
1970年9月城关中学(当时江山中学的校名)文宣队合影,三排右一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70届初中校友王兰英提供)
1972年8月,城关中学(当时江山中学的校名)文宣队合影,二排左二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75届高中校友尹宏伟提供)
1975年,江山中学文宣队合影,二排右三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75届高中校友张川山提供)
1977年7月,江山中学1977届初二文艺班毕业留念,二排右六为作者(浙江省江山中学1979届高中校友何胜生提供)
“去吧去吧”,却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温暖的集体。总务处的徐杨老师,主管学校食堂,困难时期学生每天菜金只要八分钱,这离不开他的精打细算、日夜操劳。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一只菜盘》这个小剧目,每次演出要打幻灯字幕。那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写在幻灯“玻璃纸”上的一个个毛笔小楷,都是徐杨老师在一个个晚上赶写出来的。
徐杨老师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教导处油印室王晋礼师傅的那台纯手工印刷的油印机,什么时候都是清清爽爽的;每次油印,第一张准成功,绝不浪费一张纸。一次,我不慎一只脚扭伤了,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谁知第二天早上,一副崭新的木质拐杖送到了我手上,原来那是王晋礼师傅特意为我连夜赶制的。
王晋礼师傅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总务处的徐步洲会计,平时往来不多。他退休时,我已在当年的教委上班了。他说在学校没有帮上什么,退休后一定要不拿一分报酬的帮我干一年,结果还真的是这样。
徐步洲会计
(浙江省江山中学校史馆提供)
这个集体的温暖是无处不在的。2018出版的《江中故事》一书中的《花季十六岁》一文提到,“当年影响最大的课外活动是由李端贞老师组织的《黄河大会唱》排练。”“令祝秀萍同学难忘的是,因为下了一场大雪,在去人民大会堂演出的路上她还摔了一跤。”我自己当年对此事是一无所闻。我们的学生对我组织工作的不周到却只有体谅没有责怪。试问,这样的集体能舍得离去吗?
“去吧去吧”,开始是借调,工作在机关,“关系”在学校,吃住也依然在学校。学校为了我晚上进出方便,特意给我配了一把钥匙,从靠人武部那面的校办工厂的小门进出。
“去吧去吧”!1980年元旦过后,我正式调离了江山中学。
“去吧,去吧!”江中林林总总的关爱,没世不忘……
注:感谢浙江省江山中学徐旺老师、安正鹏老师,浙江省江山中学1966届高中校友刘毅,1967届高中校友陈建军,1970届初中校友王兰英,1975届高中校友尹宏伟和张川山, 1977届高中校友、祝日光书记女儿祝瑞华,1979届高中校友何胜生, 1986届高中校友、王宗兴老师儿子王向亮,1989届高中校友、杨怀仁副校长女儿杨殊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作者介绍:
李端贞,1961年3月至1979年年底,在江山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曾任中共江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江山市教委主任。
策划 | 徐峻
排版 | 心逸
校对 | 风华
审核 | 徐敏
《江中故事》征稿启事
江山中学经过80年的辛勤耕耘,滋兰树蕙,到如今,跨越发展,桃李芬芳。无数江中人陪伴着江山中学一起走过了沧桑砥砺的征程,是你们的奋斗拼搏、无私奉献凝铸了江中今日的荣光。如今推出“江中故事”栏目,特向社会各界征集相关稿件,稿件风格不限,题目自拟,体裁不拘。或追忆在校美好时光、同窗师生情谊;或讲述成长经历,汇报骄人硕果,抒发人生感悟;或记录学校的发展变迁、重要事件、重要活动等。期此以笔寄情,以墨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