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系列63:张仪欲劝秦惠王挟天子以令诸侯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在上一期我们讲到,秦国打败了公孙衍组织的合纵联盟,张仪也再一次的回到了秦国的相位上。
公元前316年,地处西南的苴(chá)国和蜀国,因为领土问题而爆发了战争。苴国打不过蜀国,便派人向秦国求援。
当时的巴蜀地区生产能力是十分的低下,中华文明的春风还没有吹到那里,这人们啊还过着近乎于半原始状态的生活。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巴蜀地区是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只有几个出口与外地连接,那即便是出口也是九曲十八弯,那弯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借用李白的一首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蜀道难
秦国地处中国的西部,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很多,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西北的大荔和义渠,还有西南的蜀国。这几个国家并不听从秦国的号令,与秦国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总的来说,那是好的时候少,坏的时候很多。这原因就在于秦国时常掠夺它们的土地和资源,而这些西南小国由于民风剽悍,也是不甘示弱,时不时地发动一些反攻。
进入战国以来,秦国和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也爆发过很多次。最近一次是在公元前的318年,也就是五国联合伐秦的时候,秦军出函谷关,反击五国联军,大获全胜。可让秦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义渠国却在公孙衍的鼓励下乘机起兵攻秦,在李帛这个地方大败秦军,让秦国着实地吃了一次哑巴亏。
这由此可见,巴蜀和义渠在当时都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对秦国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咱们再说秦惠王收到了苴王的求救信,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将秦国的势力扩张到巴蜀地区的大好机会。于是,秦惠王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而让秦惠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主张刚刚提出,张仪就站出来反对了:“王上,蜀国不过是西南的蛮夷之地,地偏物贫,就算我们兴师动众,不辞辛劳地把它打下来,也是无利可图的,更不会成就霸业之名。依臣下之见,不如先进攻韩国,夺取韩国的新城,进而威逼周王室,将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抢到手,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业正道。”
张仪这么一说,秦惠王觉得也有道理。这十几年来,张仪一直都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对张仪的信赖,可谓是无以复加。更何况历代的帝王霸业,哪一个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司马错的将军站起来说:“君上,下臣并不赞同相国的意见。攻韩国,临二周,夺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很有看头,但并不如占据蜀地来得实惠。国家的富裕是以宽广的耕地为基础的,军队的强大靠的是大量财富。想要建立王业,则必须要广施仁德。把这些事情做好了,王业自然而行,哪里用得上去抢什么九鼎,挟什么天子?”
∆ 司马迁
咱们说到这儿,很有必要向您介绍一下司马错的家世。他的祖上原本是周朝的史官,后来呢迁徙到了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分为了三支,一支是在卫国,当然,这个“卫国”是“卫生”的那个“卫”,一支在赵国,而另一支就在秦国。而司马错就是秦国的一支,他的后人也一直为秦国服务,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秦朝灭亡之后,司马氏又成为了汉朝的官吏。在汉武帝时期,司马错的一位后人编写了一本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说到这儿您一定明白了,没错,司马错的这位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也就是《史记》的作者。
眼下,秦惠王听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司马错主张进攻巴蜀,而张仪主张是进攻韩国,这两人的意见都颇有道理,到底该听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