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Angew:蕴含幸运的纳米三叶草

金属离子诱导的构象和结构转变被广泛研究,以赋予相应结构各种丰富功能,尤其是金属笼状结构的构筑掀起了一波研究浪潮。科学家利用刚性有机配体和不同的过渡金属,基于配位导向自组装构筑了许多新颖的结构。但是,大多数报道多集中于笼的生成,对失去金属离子后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报道较少。
最近,日本东邦大学Yoichi Habata教授及合作者设计合成了基于12元环多胺衍生的配体1(Figure1)及其银离子配合物,并对相应结构进行了表征。组装过程中,配体1与Ag+形成的二聚物(1/Ag+摩尔比为2:2)和三叶草配合物(1/Ag+摩尔比为3:5)之间可以实现可逆结构转变。实验还表明,三叶草配合物可以选择性地包裹苯分子,并验证了苯分子与配体分子之间的C-H···F-C相互作用是特异性识别的关键所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DOI: 10.1002/anie.202010436)。

Figure 1. 配体1结构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首先作者利用核磁手段对组装过程进行了探究。通过核磁谱图化学位移变化可知,向配体1溶液中逐渐加入AgOTf,在配体峰附近产生了新峰。随着配体1与Ag+形成配合物,相邻芳环之间存在屏蔽作用,导致配体1中的Hd和Hf质子分别向高场移动;侧臂中的Ha、Hb、Hc和He质子分别向低场移动。当Ag+的当量超过1.0时,核磁上配体Hb和Hc的信号又会向低场位移(Figure 2)。因此核磁滴定结果表明,配体1中吡啶N原子与Ag+间存在配位作用,并且在Ag+加入当量约为1.0 和1.7时分别出现了两个拐点。作者认为配体1与Ag+存在两步络合反应,在溶液中分别形成了摩尔比为1:1和1:1.7的两种配合物。

Figure 2 Ag+诱导的1HNMR光谱变化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冷喷雾电离质谱(CSI-MS)手段也证明了两种比例配合物的存在。配体1与1.0当量Ag+组装溶液的质谱在m/z=1880处以配合物[12Ag2(OTf)]+的峰为主,当加入2.0当量Ag+后,在m/z=1628处形成一组新的峰,为 [13Ag5(OTf)3]2+物种。另外,作者通过紫外-可见滴定实验估算了配体1和Ag+离子之间的结合常数,logβ1为19.5,logβ2为39.6。

Figure 3 12Ag2(OTf)2的X-射线晶体结构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还成功解析了不同摩尔比的Ag+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其中12Ag2(OTf)2的晶体结构表明,Ag+中心与大环多胺的N4-供体以及相邻配体1中的一个吡啶氮原子呈五配位构型,最终生成2:2二聚体结构(Figure 3)。其次,X-射线晶体测试结果表明13Ag5(OTf)5为独特的三叶草结构,该结构中存在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Ag+原子,分别位于环的内侧(Ag1)和外侧(Ag2)。同时,两个外侧臂的手性构象为ΔΔΔ和ΛΛΛ。Ag1原子与大环多胺的N4进行配位,四个芳香侧臂包裹在Ag+离子周围。Ag2充当连接与来自三种不同配体的吡啶氮原子形成三配位构型。该结构是首例基于大环多胺的三叶草配合物(Figure 4)。

Figure 4 13Ag5(OTf)5的X-射线晶体结构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接下来,作者探究了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文献调研,Ag+和四(2-羟乙基)环化物、4-甲基吡啶和[2.2.2]穴状配体之间的稳定常数(logK)分别为11.16、2.21和9.6。这些表明,[2.2.2]穴状配体可以破坏吡啶基团与Ag+的配位,而大环多胺与Ag+的配位将不受影响。因此,作者利用核磁滴定实验研究了2:2二聚体和3:5三叶草配合物的可逆性结构转变。结果表明,向三叶草结构中加入1 mol的[2.2.2]穴状配体时,溶液中全部转化成二聚体信号;进一步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时,吡啶单元又会与Ag+重新配位,由二聚体结构向三叶草结构转变;在此基础上再加入[2.2.2]穴状配体,该过程会进一步循环(Figure 5)。两种结构的转化通过CSI-MS滴定实验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Figure 5 2:2和3:5配合物可逆性结构转变过程的1H NMR谱图变化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由于三叶草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存在一个空腔,作者进一步展示了其在分子包裹中的应用。作者成功拿到了三叶草13Ag5(OTf)5与苯分子的主客体复合物(benzene@13Ag5(OTf)5的晶体结构,其中苯客体分子与主体配体分子中的芳香单元存在六个C–H···π相互作用。此外,作者认为苯分子和主体配体分子之间的六个C–H···F相互作用更是极大增加了主客体结构的稳定性(Figure 6)。随后,作者探究了主体对客体分子的特异性封装,尝试了三叶草配合物与苯和不同烷基苯(甲苯、对二甲苯和均三甲苯)客体形成1:1混合溶液。在所有条件下,只得到了苯与三叶草的主客体单晶。这是首例成功实现在甲苯、对二甲苯和均三甲苯中选择性分离苯的主客体结构。为了验证猜测,作者又合成了侧臂苯环中不含氟基团的配体1的类似物配体2。配体2与配体1的组装行为类似,可以与Ag+组装得到1:1和3:5的Ag+配合物,并且两种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可逆性转变。但不同的是,由于主体与客体分子间缺少C-H···F相互作用,23Ag5(OTf)5没有实现对苯分子的封装。该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了C-H···F相互作用在主客体包裹中的重要性。

Figure 6 Benzene@13Ag5(OTf)5的X-射线晶体结构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小结:小编认为本篇文章写作思路清晰,非常适合科研入门者了解掌握科研的基本思维。作者以配体设计入手,首先探究了配体1与Ag+的组装过程,通过核磁滴定,惊奇地发现该组装过程存在着两个拐点;然后以这个现象为切入点,利用核磁、质谱、紫外吸收、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一步步揭开迷雾;最后证实该过程存在二聚体和三叶草两种结构。接下来作者又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两个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调研了文献,发现了不同配体和Ag+的键合能力不同,进而设计了一系列滴定实验来证实猜测。至此,很多人认为研究到这样的结构转化就可以了。但作者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度,展示了主体对客体分子的包裹。当然这个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作者看到晶体中三叶草结构中存在一个空腔,于是想到可以利用空腔来做点事情。更有意思的是,当作者发现主体可以特异性选择苯分子时,又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讲清楚了键合机理,非常巧妙。最终作者讲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故事,看似简单但逻辑思维非常缜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