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带你读《论语》(5)
《学而篇》5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解:①谨:寡言少语称为谨。
②仁,指有仁德之人。
阐释:孔子在这句话中说明了品德和知识孰重孰轻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其实我们人类的历史一直如此,学识高得到的是赞扬,品行高得到的是敬仰。我们现代教育也是如此,中学教育一直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的目的,当然道德与知识并非对立的问题,我们只是强调道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根,因为它指引着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或者说是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位置,优秀的品德同样可以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追求,所以德为首位。我们需要让德与学互相促进,而一定把培养自己的品德当做为人的根本。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解: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注意,文言文中两个同样的形容词或者名词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第一个活用为动词。)
②事,侍奉。联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③致,送,给。比如我们写信时,在最后写“此致敬礼”。
阐释: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解:①重,庄重,矜持。
②惮:形声字,音dàn,害怕、畏惧。联系成语“肆无忌惮”。
阐释: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