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想做李商隐儿子,读《贾生》,李诗是晚唐诗坛的亮点
唐朝是孕育诗歌的时代。特别是盛唐气象宏大,群星闪耀,诗歌流派和佳作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诗人。
但是诗歌到了晚唐就有些沉闷,著名的作家和作品相对较少,诗坛显出一定的颓势。对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形,老诗人白居易感到担忧,好在这时有一个诗才李商隐出现了,李诗是晚唐的一个亮点。
李商隐诗风清新明快,诗意儒雅富丽,特别是那些抒写内心情感爱情的诗歌,诗意缠绵,含蓄朦胧而又极具美感,令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晚年的白居易非常钦佩。
白居易一生写诗极多,他倡导新乐府民歌,诗以浅显易懂为主。对李商隐这种朦胧空灵的写法,大开眼界,极力推崇。他甚至说,自己来世投胎要做李商隐的儿子。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表现了白居易对诗歌的热爱和痴迷程度,同时也是对李商隐才华的肯定。李商隐的诗歌成就确实是突出的,这从后来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数量就可以得知。
但是作为晚唐一位伟大的诗人,李商隐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他一生都是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生存,不但被两派猜忌打压,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还背负了忘恩负义的骂名。
李商隐的才华先是得到牛僧孺一派党人令狐楚的欣赏。令狐楚把他收为门生,教他写骈体文,让他跟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接着让他在幕府里任巡官,后来又引荐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但是李商隐的才华又得到了李德裕一派王茂元的器重。李商隐中进士以后来到王茂元幕府任职,王茂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这样牛党认为他背弃师恩,李党也认为他人格不正。
牛李党争时间之长,历经了唐宪宗到唐宣宗六朝的四十年。在这一时期里,尽管李商隐多次提出请求,但都没有得到两派的重用,只是在地方上辗转做了一些小官。
这一年他结束漂泊回到了京城,看到皇上还是那样崇佛信道,无心朝政。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这使他想到汉文帝和贾谊的往事,于是写了下面《贾生》这首诗。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就是贾谊,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提出了许多改革朝政的新主张,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因此遭到怨恨和排挤,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诗的第一句写汉文帝“求贤”,他把那些贬谪流放的臣子征召回来,在“宣室”即长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里召见他们。诗中的“求”和“访”,写出汉文帝那种求贤若渴的神态。
第二句具体写到贾谊,他的“才调”是这些“逐臣”里面最高的。少年才俊,博古通今,才华学问简直是无人能比。这里诗人写皇帝极其器重贾生,把“求贤”推到了极致,仿佛贾生的好运就要到来。
但是第三句用“可怜”一词,诗意急转直下。原来汉文帝在半夜里倾听贾谊的学问,越听越着迷,甚至不自觉地挪动身子接近贾谊。这些看来很认真,但实际都是“虚”的。
第四句就是说明“虚”的原因,原来皇帝所咨询的内容,不是“苍生”而是“鬼神”。作为皇帝,向臣子咨询问题,应该关心的是国家兴衰和民生疾苦,探讨神仙鬼怪和长生不老这些虚无的事,确实不正常。
李商隐这首咏史诗的妙处就在于他那种深刻而冷隽的讽刺。看破不说破,娓娓道来,到第四句才直奔主题,用“不问”和“问”的强烈对比,表现了汉文帝的昏庸无能和贾谊的怀才不遇。
但是李商隐真的是在写汉文帝的治国无方和贾谊的冤屈吗?李商隐所处的晚唐,皇帝们无一不是在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他们无心朝政和民生,藩镇割据,党争频繁,李商隐有才而不能见用。
韩愈曾经为此现象写过一篇《谏迎佛骨表》,而被唐宪宗贬谪为潮州刺史。由此可知,李商隐这首《贾生》实际上也是在借古喻今,讽汉文帝实是在讽晚唐,怜贾谊实是在怜自己。
李商隐的诗歌别具一格,给晚唐衰弱的诗坛带来了希望,是微弱星空里的一抹亮点。难怪白居易晚年非常推崇李商隐,甚至说死后转世投胎要做李商隐的儿子。后来李商隐果然生了两个儿子,李商隐为了纪念白居易,还把大儿子取名为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