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质:感觉决定本质

大家好,这里是畅读历史,

好久不见,我还在,还会一直在。

只是最近从一个环境换到了另一个环境,整个人生轨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好好调整调整。

今天在出差的高铁上,难得空闲,想和大家聊聊最近的读书心得。


易中天在百家争鸣里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说,万物虽为天地所创造,所生成,天地却始用终弃,漠然视之,完全不当回事。这当然是不仁,也无情”。

南怀瑾却说,“天地看万物,就像那只刍狗一样,没有什么分别。天地不是无情,是一视同仁”。

对历史思想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你可以信一个或多个,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其实,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样,你可以用别人的看法来看这个世界,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用独一无二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你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洞见》里说,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世界的“本质”。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感觉,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举个朴素的例子,杂草,

农民对杂草有“天生”的反感 ,仿佛这种感觉是深扎在基因里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就是要把杂草从庄稼地里清除,却总也除不干净。看到杂草就产生厌烦的情绪,一点也不奇怪。

而城市居民,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每天面对的都是高楼大厦,偶尔看到一片草地,反而会让心情愉悦。

同样是草,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世界。

天地万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给天地万物赋予了意义。

人类有很多情感,都是从“感觉”来的,生气、喜欢、恐惧、焦虑......

当我们感觉到恐惧,恐惧就会控制我们,当我们感觉到焦虑,焦虑就会控制我们。这些感觉控制我们,可以让我们得到短期“满足”,但忽略长期“利益”。

一些“感觉”控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我们甚至会认为自己是通过很理性的判断才做出了决策。。

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

我们查阅了各种资料,做了各种对比,最后决定购买一台新电脑。看似是理性的分析,其实只是我们“感觉”更理性而已。也许是这个品牌广告比较多,让我们感觉更放心,也许是“节约”的感觉占了上风,买这台电脑让我们有一种“又省了不少钱”的感觉,又也许你佩服的某个人刚好买了一台这种电脑,增加了你对这个品牌电脑的信任。

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洞见》这本书还没读完,这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本“不紧不慢”读的书,一边读,一边练习冥想,“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

用书中的一段话结尾,“声音本身是被动的,并非主动的,既没有令人愉悦,也没有令人不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声音令人不悦,肯定就是你对它做了加工”。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了一眼车厢,车厢里坐满了人,有人在说笑,有人在刷手机视频,还有列车奔驰的轰鸣声,整个车厢充满喧哗、嘈杂。

喧哗、嘈杂 当然是对声音的负面评价,因为我认为,这些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

但其实,声音本身是“无罪”的。


上一篇:赵盾弑其君:高手是这样过招的

推荐:《人生十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