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是“艺术照”,公开课是“美颜照”,常态课才是素颜真容
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这么一件事:他的一位同事为了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结果在准备过程中疯狂“磨课”:差不多“磨”了接近二三十节课之后才最终走上舞台,哦不,应该是最终走上赛课的三尺讲台。
何谓“磨课”?就是一节课不厌其烦地上,如此反复多次地“磨”,直到“磨”出最精准的教态、最自然的衔接语、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最精彩的课堂互动……这位老师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外“磨课”,自己班级的学生在教学进度方面已经落下一大截了。
有人称这位老师的情况是“墙内不香墙外香”。“磨课”磨了二三十次,对这位老师自己来说是一种折磨——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在上同一节课,上到吐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这位老师自己班级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折磨——长时间没有语文老师帮他们上课,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落后一大截,估计这个班级学生的家长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上这个科目的时候“挂空挡”,估计会暴跳如雷的。
经过二三十次的“磨合”之后上出来的课,效果非常好,评委老师纷纷亮出高分,我那位朋友当天也倾听了这一节省级的优质课。那么问题来了:这位不断磨课之后登台亮相的老师,是不是平时上课也用这样的方式传道授业?当然不是,上一节这么精彩的课那位老师已经耗尽“洪荒之力”,如果每一节课都如此“精心准备”,她岂不是要被活活累死?
既然如此,那么如此高逼格的优质课赛课,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如果优质课是“艺术照”的话,那么公开课就是“美颜照”,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素颜真容”。优质课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生成连连,学生的学习兴趣貌似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是这样的课,表演的成分有余但实用的价值不足,上这种课的老师除了为了领取获奖证书以便用来以后评职称所用,他们自己基本上也不是那么喜欢上这种“咀嚼”多遍、味同嚼蜡的优质课、公开课。
在我的思维定式中,一些所谓的优质课貌似和传说中的话剧有的一拼,甚至有些老师参加优质课或者公开课的评选活动用上了“黑手段”:“ xxx同学读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xxx同学回答纸条上的问题(答案写在纸条背面),xxx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要给人一种你是经过思考才回答出来的那种感觉……”让一节优质课、公开课沦为“话剧”、“相声”或者“小品”,无疑就是开教育之倒车!
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什么样的课?不是哗众取宠的优质课,也不是早就已经安排好各种角色各种环节的公开课,而是那种“天然去雕饰”的常态课。把常态课上好,学生能做到一课一得或者一课数得,效果比那些热闹非凡优质课、公开课要好上太多了!
对于优质课、公开课和常态课这三种课型,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