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浓时人自醉,美到极致是无言
如果你想了解“纯粹”的中国式艺术美学,建议你读一读宗白华的文章。
在这位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美学大师眼中,艺术的问题首先是人生的问题。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人生观,只有'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他在《美学散步》一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
以此来探寻人生的生活与艺术品的创造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对于当下浮躁的人们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节选其中关于美的一段论述,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宗白华:无言之美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到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例。
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清代 戴本孝 《山水册》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本文来源于大鹏教育---从寒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