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论文字编校与新语新词
文/杜辉
图书的编校质量一直是争议很大的事情。每年都会公布一批质检不合格的图书,以儆效尤。按理说狠抓产品质量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图书编校背后,出版业则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而现在做制定的质检编校标准是否合理,也很值得商榷。
编校人才断档,无人可用
先说出版业的现实情况,许多出版机构的编校岗位已经到了无人可用,没有几个人可以胜任工作的地步。出版这个行业在当下真算的上是清贫的行业。新人年净收入不过5-7万,有些工作经验的老人也不过净收入6-18万。就是做到中层,年净收入也才10-30万而已。当然那些拿年薪的社长总编,虽说是年薪数十万。但这个收入和其他行业相比,相差的也还是太远。
在这么一种温饱堪忧的环境下,你怎么能指望编辑安心做书看稿?老编辑慢慢退休,中年骨干中许多人选择了转行。新人入行时间短,且本身就是在浮躁和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中长大的一代,其文字的基本功底也不可奢望。老中青断档,没有一代一代的相传师承。收入偏低,生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他按曾经的标准去编校图书可能嘛?你没钱买房,他没钱结婚,我没钱养老养小。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安心不浮躁?
图书编校工作还是一门技术活,不是是个人就能做的。它需要有编辑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有对文字语感的天赋。它需要老编辑的传帮带,它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但是现实中人力阶梯断档,许多编辑到中年阶段,迫于生计转行。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要求死了,编校也不可能合格。不是不想合格,不是不去认真,是这批人本身水平、能力就如此。所以编校要求要与现实挂钩,如果制定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那么大家也会因为无法企及而干脆放弃。
再论文字标准的适用性、实用性
再说一些对编校标准及语言文字的个人认知及看法。
现在的编校质检标准,意识形态痕迹太重,标准僵化死板。整个文字用语标准,以一两本字典、词典为准。凡事大一统,缺少弹性。在这种标准下,很难产生文豪大师,更容易催生八股官样文章。且这种所谓的权威标准是自上而下的强制,而非自下而上的认同。
如果严格按现在的质检编校标准,那鲁迅的文章要不退稿,要不就改的跟XX社论一样。试问谁看?你看嘛?你都不看,不认可,干嘛还要求。一些硬伤当然是需要修改编辑的,如重字、多字、少字,明显的错别字,标点、断句错误。但是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用词用法,一些俚语方言的词字则完全没有必要按一个硬性的标准走。如果这样,那很多文章的则大失味道,如同做菜不用调料一般。
工具书、学术、科技等类型的图书,编校质量是要严格、严谨。但社科、文学等类型的图书则应该尽量放宽或另有标准。尤其是文学类图书,更应给作者个人发挥的空间。许多作者喜欢用俚语,喜欢自己造词造句,这本身也是作者风格的体现。只要读者能看明白,阅读没有障碍即可。但按现在的质检要求,很多稿子在编校时,编辑都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如何修改。如果文学作品都和字典一个语境,那谁会去看。现在的质检标准,完全是因噎废食,走向极端。
书面用语也好,口头用语也罢。每种语言、词汇、语式的产生和普及,都有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就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一个过程。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现在又有了网络语言,甚至火星文等古怪、个性的文体。语言是因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认为为的限制、控制完全是螳臂当车,没有意义。语言文字的标准应该是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社会去迁就一个人为制定的标准。这也是不可能的,真的可能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用的语言文字,真的能限制住,那我们现在就还在用文言文了。
有人会以秦始皇统一文字为例,说明文字大一统的好处。文字的统一和生成一个标准确实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标准是有统治阶级阶级烙印的。标准是被动、滞后的。所以会有书面用语和日常用语之分。且语言文字是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各朝各代的官方语言是不一样的,很多词汇的含义也是在演变的。这都是社会、时代对语言标准的反作用。
因为社会应用才是语言发展、改变最大的动力,所以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才会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新词汇的出现,才会有很多符号语言的产生。这些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用最少、最简单的文字、符号,就可以表达多种复杂的意思和语境,这不是提高了效率?不是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如果现在是战争环境,敌对双方都需要传达命令,一边用五秒把命令传达,另外一边用十秒传达。那五秒传达的可以先开火,是不是就占有了先机?其他社会的方方面面同理。不适合的语言、词汇自会被社会淘汰,而能留存下来的,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原因。
一说到简体字、网络语言、新词汇,很多人就要说语言文字的正统性、纯净性。中华民族和文化本身就是不同种族与文化,经过历史的锤炼融合而来。我们现在用的文字语言用多少来自满语?有多少词汇是从日文而来,而日文又源自西语。纯正、正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你的文明都是多文化、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你怎么纯?从哪算纯?语言文字的规范是做框架而不是做格子。要让语言文字有通用性、普及性,而不是一刀切,大一统。
这其中普遍存在的还有一个简体字、繁体字之争。简体的使用,确实失去了许多繁体字原有的含义与内涵。繁体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而简体字更类似符号文字。简体字的产生对于消除文盲,文化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从书写等方面考虑,简体字的高效更不是繁体字可以比拟的。诚然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繁体字不应该一刀切,彻底消除,而更应该双字并行。简体字作为大众普及教育,社会日常使用而存在,繁体字可作为高等教育选修选用。部分领域双字混用、并用。这样也许更为理想,更为兼顾。
胡言乱语两千字,只是个人浅薄、狂妄的观点。不说不快,仅此而已。不撕、不扯、不争论。其实不撕一词也是新词汇,但是用的方便,表达意思更明确,干嘛不用。语言文字是用来应用的,不是用来复古、怀旧,讲情怀的。多务实,少务虚。
作者注:
本文写于2016.6.10。估计是不会有纸媒能发表了,所以直接发出来,也就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