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说服方式:当你有一个新想法时,怎样让别人赞同并认可你的想法呢?
当你有一个新想法时,怎样让别人赞同并认可你的新想法呢?
七年前,我刚开始接触演讲,阅读了不少世界名家演讲,有毛泽东、林肯、邱吉尔及希特勒的演讲等。将这些名人的演讲加以分析归纳,我发现:演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听众大脑的思维过程。
当我与其他人交流这个观点时,好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演讲是站在两个以上的人面前说话”;还有人说“演讲就是在公众面前传播知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个问题的看法难以统一起来呢?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后,我发现:当人们的获取信息不对等时,就会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形成了认知上的差异。例如: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的人会比很少使用网络的人对互联网认识与理解更深刻。
那么如何在人际沟通中,消除彼此的认知差异,让他人认可并赞同你的观点呢?这就需要一个说服三段论的逻辑链条:前提—理由—论据。
一、前提。从逻辑上来讲,是指达成事情的先决条件。
比如,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互动沟通的前提是,台湾必须承认“同属一个中国”。再比如一位男士想和美女同居,有些女士会以结婚为前提。
如果没有共同的前提,就没来后续的沟通发展。沟通有了前提,就相当于双方同处于一个频道,用相同的视角去看事物。
二、理由。这里的理由,是指依据,也就是想要达成目的理由。
表达出你的理由, 也是对听众的尊重。有了理由,就相当于在对方的心里为你打开了一扇门,易于让对方的理解与认可。
1978年兰格的研究指出,在插队复印文件的试验中,兰格的同事说道: “不好意思,我能用用复印机吗?”一半多一点点的人同意了。奇妙的是,兰格发现,如果他们换种说法,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这说法是: …… “不好意思,我能用用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东西要复印?” 兰格的同事要用复印机,当然是要复印东西了。 那么,为什么它还这么有效? 这是由于“因为后面的理由。就算理由很简单,也能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
三、论据。用论据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当你为说话的目的提供了理由,又有完整的证据支持,说服其他人赞同你的观点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比如,前些时间,哲学家王东岳和梁冬的对话中,王东岳说:“孔子的文化体系很苍白”如果仅是说出观点,就会立刻遭到儒家人士的反对。如果用逻辑推理的三段论来表达,也许你会被说服。
他是这样讲的:(大意)
(前提)从人类起源来看,文化的发展都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由)因为语言文字的发展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相互沟通,能更好的进行生产劳动。
(证据)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为核心,主张克己复礼。礼的运用是孝。
如果谁家死了长辈,在当时的老百姓可能要倾家荡产,甚至借债对死者进行丧葬仪式活动,孩子还要守孝三年。那如果当朝统治者驾崩,则举国祭祀守孝。以此来建立一套以礼为基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治系统。
结论:孔子的文化系统,不是为促进社会生产力,而是为当权者控制百姓服务的。所以,孔子的文化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果你想让从来不上网、孤独在家的农村老伯上京东商城买手机,要如何抹平你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说服他买网上的手机呢?
前提:谁都需要一部经济实惠、性能齐全优质的手机。
理由:因为有紧急事情时,需要和在外地的孩子电话商量等。
证据:隔壁的老王也在京东买了一部,老王每天晚上都要和女儿通一次电话,与女儿感情可好了。顺手拿出一部红米手机,并教给对方操作说:“这是在京东上购买的,三只鸡的钱就可以买到,这么便宜又好用的手机只有网上有卖,你想要,我帮你下单买一部?
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想要去影响别人时,你不能直接提要求,因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有区别。而是先说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前提,且为前提提供理由,让别人感受到,你说话的信息比较全面。接着要为结论提供证据支持,这样才能尽可能使听众支持你的想法。(本文是学员教材的其中一章,近期会全部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