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迭裙」发明记:如何将“牙慧”包装成“真理” | “汉服”溯源
“汉服溯源”这个小栏目,是用于解决汉服圈所传播的知识在服饰史层面上的是非真伪。“存在”有多重意义,我们只从历史论证。
栏目以往文章:
“百迭裙”不算是一个新名词,至少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书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它被引入汉服圈却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并且进入汉服圈以后,它的形制被具体化了,并且作为了一种古代裙子的重要样式被推广。
有不少商家私下跟我说,他们被迫不得不制作一些新样式的裙子,并且挂上“百迭裙”、“破裙”这样新晋出现在汉服圈的名词,否则便易遭到杯葛。
何为“百迭裙”
在如今汉服圈的宣传口径里,“百迭裙”是一种一片式围系穿着的裙子,裙子中间打细褶,两边留光面不打褶(如同只有一片的马面裙)。
△ “百迭裙”示意图
并且也有“报告和服饰史”(引号内为推广者原话)和文物依据。
以上的情况看起来似乎一切完备了,尽管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要么是不愿意和汉服圈内有群有势的大佬对抗,要么找不到反驳的依据。实际情况呢?我只能很抱歉地说,从名字到实际形制,这就是一个牵强附会、东拉西扯到近乎捏造的产物。
“百迭”之名,子虚乌有
将“百迭裙”一词奉作圭臬引入汉服圈并强制推广的人公开表示,这个词是来自华梅的《中国服饰史》。我特地去翻了1989年的书,上面是这么写的(附截图):
裙:是妇女常服下裳,在保持晚唐五代遗风的基础上,时兴“千褶”、“百迭”裙,形成宋代特点。裙式修长,裙腰自腋下降至腰间的服式已很普遍。腰间系以绸带,并佩有绥环垂下。(见图151、152)“裙边微露双鸳并”、“绣罗裙上双鸾带”等都是形容其裙与腰带细长的诗句。裙式讲“百迭”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至十二幅,中施细裥,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
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引号里的“百迭”的出处,以及推广者用以确定裙子样式的句子“裙儿细褶如眉皱”也没有出处。
这里可以插一句,推广者将“百迭裙”的样式定位中间打褶而两侧光面不打褶的依据就是“中施细裥”这句描述。看大家如何理解吧,而且我也非常好奇华梅女士自己有没有这个意思(可以见下面那个章节书中的配图)。
我动用了各种可检索的工具,只找到一处既能跟裙子有关又出现“百迭”的宋代文献。
东坡自云:尝梦至帝所,见侍女月娥仙,为作裙带诗,其词曰:「百迭漪漪水皱,六铢纚纚云轻。植立广寒深殿,风来环佩微声。」
——《萍州可谈》
“百迭”更多出现在形容山势连绵起伏的地方,而同一句诗在另一些文献里也有用“百叠”的,所以一些服饰书籍里也会把词条列为“百叠裙”。
另一句“裙儿细褶如眉皱”可更棘手了,差点以为自己要把全宋词全部翻一遍了,原来这句7个字里有2个是不对的,原句是“裙儿细裥如肩皱”(句子对了就连我的搜狗输入法都智能识别了)。
宝香盈袖。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裥如肩皱。笑多簪髻侧,语小丝簧奏。洞房晚,千金未直横波溜。
缘短欢难又。人去春如旧。枝上月,谁携手。宿云迷远梦,泪枕中残酒。怎奈向,繁阴乱叶梅如豆。
——吕渭老《千秋岁》
引用诗文里有这么明显的问题存在,推广者作为海峡对岸的语文老师,竟然一点自觉也没有,我真担心同胞们的教育质量啊!
这样的情况不敢说这是“造谣一张嘴,科普跑断腿”,但是这样两个句子,就能拼凑出一个裙子的名称,甚至详细到裙子的式样,还把它当作一种宋代流行的款式,是不是太草率了呢?
“百迭”之裙,鸡同鸭讲
话梅的书中也配了图,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图152、152(顺便也看看华梅理解的宋代裙子)……这里就涉及到华梅对她笔下的“百迭”裙和推广者的百迭裙是否一致了?
右边(图152)是晋祠侍女像,左边(图151)来自1984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服饰》,就是很多人抨击过的高春明版彩图的其中一张(见《如何看待高春明:他带领很多人认识古代服饰,却也误导很多……》),而线图的依据和图152一样,来自于晋祠侍女像。
△ 1984《中国历代服饰》
其实《中国历代服饰》这本才是最早提到百迭裙的,标题中直接有“百迭千褶裙”的字样,这恐怕才是它的原始出处。
尽管高春明和华梅没有明确指出“百迭”裙是怎样的,但是他们书中的图片发现在当时学者心里的宋代女子装束和我们现在认知是有出入的。当时黄昇等墓已经发掘并出版,所以也不存在学者们不知道文物的情况存在。
△ 侍女像 / 《晋祠》
现在汉服圈推广者所说的百迭裙“搭配的是直領對襟衫和褙子”,跟这些情况更是完全不相符,也就是说汉服圈的“百迭裙”和这些书中的“百迭”裙从式样到搭配,非常可能是鸡同鸭讲的两个东西,汉服圈的“百迭裙”用这些书中的表述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显然就完全不合理了。
就好比——我们讨论圆领与否的时候,衣服是T恤还是贯头衫很重要,搭配的是什么也很重要,我们需要从体系中去分解他们的区别。反过来,就如同西瓜的红瓤和火红果的红瓤是不需要争论的,因为只要分辨它们本来就是不同的水果。汉服圈诸多争论怪圈就是舍本逐末的结果。
“百迭裙”之物,故弄玄虚
当我们重新审视“百迭裙”的样式,就会发现这个名字和它的样式是脱离的,更像是找了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名字,扣在了一个裙子款式上,然后包装成了某种学术成果四处推销。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硕士博士的数量估计要加一个平方,不知道海峡对岸的硕士是怎么批发的,这边恐怕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
而“百迭裙”这种一片式围系裙子、中间打褶、两头光面的样式稀奇么?不稀奇!
苏格兰短裙就是这样子做的。
围系式穿着的裙子打褶,为了避免交叠的时候裙褶叠裙褶造成不自然的隆起,两头会留一定的光面不打褶,是很自然的思路。即便不交叠,围系式的裙子无论是从制作还是穿着的角度上来说,头尾留一段光面不打褶也是非常正常的思路,发现有此类做法的文物一点也不稀奇。
这些文物的存在,既不能证明它叫“百迭裙”,也不能证明它是一种特殊的裙子形制,更不可能作为宋代时期具有排他性的裙子样式,令商家和萌新处于不做“百迭裙”宋制汉服就配不全的压力之中。
△ 推广者整理的所谓“百迭裙”的文物
我们现在的百褶裙,常见的之所以没有光面,是因为它是套穿的裙子,它本身就是一个圈,没有头也没有围,没有必要留光面(设计需要或延续传统除外)。
△ 套穿的百褶裙
一种对于围系穿着的裙子比较常见也比较自然的处理思路,居然不做任何名物考证,就被挂了一个名字堂而皇之地当作历史研究成果推广。我只能是佩服大家的勇气——人有多大胆地多高产呀!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给原创作者的一点福利,大家的浏览和点击会产生一些微末分成补贴作者。但具体的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每个人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所能看到的。
“百迭裙”之现状=单马面裙
为了论证“百迭裙”,扩充这个名词的内涵,推广者几乎把所有宋代可见的裙子,都纳入了这个体系。要知道,宋代有很多裙子的宽度小于腰围或短于下半身的,也就是说穿起来会很像围裙。
这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就是商家和买家又把这个“百迭裙”重新定义了一遍。对于只穿“一层皮”的古风服饰玩家来说,围裙式就意味着会露出下面的裤子和鞋子,就需要准备更多的服饰和配件,不经济也不方便。所以商家出售的“百迭裙”都是长裙并且裙宽超过腰围。
这像什么?正面看起来就像是个马面裙,只是它没有身后那组马面。
△ 某宝出售的“百迭裙”
这种做法新鲜么?不新鲜!还记得我在《“马面裙”的名字真的来自城墙吗?》里引用过一段文字么?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 ,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
——《上海越剧志》
△ 越剧服饰设计 / 网络
后来戏曲中还大量出现了马面独立存在的裙式,直接带跑偏了后来古装剧对马面裙的理解。人类发(偷)展(懒)的进程真是惊人的“不约而同”呀!
上面那个只是感叹,不是结论。结论还是——麻烦大家不要再挖一些古人自己都不常用的生僻词给现代人创造古人都不知道的服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