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视界】超新奇专场——亲身聆听三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

而今天我们要为呈现的是一个可能是全球拍场上从未出现过的超新奇专场,而专场背后所承载的艺术含金量和文化底蕴,太值得细细品读了,这便是——【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所呈现的每一件古代乐器,都可以演奏,而且邦瀚斯特别为每一件拍品都录制了相应的演奏视频,这是您真正能够聆听到的三千年的礼乐文明。

宋徽宗 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专场名称中的“八音”出自于《周礼·春官宗伯》

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周礼·春官宗伯》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便构成了下图中香港邦瀚斯“八音克谐”专场的主线了。

香港邦瀚斯【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示意图

八音,自然界的八种材料,先民用来制成乐器,八音之前的音乐,是风声、雨声、山林声,鸟兽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欢之,嗟欢之不足,故咏歌之”,于是自然界有了人声。人是灵巧的动物,一只手,随地而取八种材料,制造出了当然不止八种乐器。于是,不论是王公还是庶民,多了一种表达七情六欲的重要方式。

战国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清 郎世宁 等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编钟 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音乐,更是代表着延续不断的礼乐文明,“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教化一直是古代礼乐的重要职能。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法,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人文内涵与形式。而这种文明延续不断了数千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大象似乎赞同一种说法:3000年前推翻商朝统治的牧野之战,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因为牧野之战前后的中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状态,而西周取代商朝后所建立的礼乐秩序,足足延续了三千年,成为了华夏文明延续的核心部分。

骨笛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不过中华民族使用乐器的历史,则远远不止三千年。1984年~2001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相继出土的由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贾湖骨笛的出土,一下子将能够听得见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将近4000年,骨笛距今八千多年仍可演奏,不过八千年前的笛很可能只是巫觋的法器,一首花哨繁复的曲子可能会让懵懂的先民觉得是天外来音,只能伏地领受。

唐人宫乐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音乐随着乐器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是平等的,所有的社会阶层都可以享有的。唐代是中国音乐脱离先秦八音体系,融入世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开放,丰富,唐代的乐器最终也奠定了中国音乐今日的格局,此后一千年鲜有变化。而说到传承,如今日本正仓院完好的保存唐代的琵琶、尺八、古琴等乐器,日本宫廷也保留了雅乐,但是在中国本土,这些音乐和乐器在中土历经千年,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唐代风貌,今天仍在演奏,在中华大地,三千年的礼乐文明,从未消亡。

元青花 昭君出塞图盖罐  出光美术馆藏

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艺术题材,青铜器大概在春秋战国开始出现描绘燕饮奏乐的场面,此后瓷器、玉器、漆器、绘画,各种物质媒介都有以乐器、演奏场景作为装饰,这种跨媒介的尝试,让无声的器物多了一个维度,而有趣的是,本次邦瀚斯【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还特别邀请了几位当代跨界艺术家以音乐为题进行创作,多少有传统的影子,却已经是一番新天地了。以下,就让我们一一欣赏本场拍卖的部分精彩拍品吧:

《長門怨》(《愔愔室琴譜》,2000年)(明 嵌黄花梨紫檀「太古元音」仲尼式百衲琴)

LOT13

明 嵌黄花梨紫檀「太古元音」仲尼式百衲琴

117cm  long, 18cm wide 

HK$1,500,000-2,000,000

来源:俞伯荪(1922-2013)旧藏

美国加州私人收藏,现藏家之母1981年购于上者,后由家人保存迄今

出版及著录:

李伯琴著,《中国古琴珍赏》,北京,1995年,图版11,页32

柳琴著,《纪念楚图南诞辰115周年》,北京,2014年,页131

刘岐荣著,《试论镶嵌硬木「百衲琴」制作年代》,载于《故宫学刊》,北京,2015年5月,页80-85。

琴仲尼式,白石十三徽,紫檀岳山及冠角,以各色木料切成六角形薄片贴饰表面,可辨者有黄花梨、紫檀及黄杨木,此技称为「百衲」,取百衲僧衣之形象。龙池上方刻隶书「太古元音」四字,龙池下方刻篆书「传世之宝」方印。

唐 「九霄环佩」琴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代文献最早记录百纳琴,乃选取精良的桐木整体拼合而成,如今并无唐代百衲琴传世,唯一可见有用木条镶嵌的例子是辽宁博物馆藏之唐代「九霄环佩」琴,然而此琴也只是纳音部分用木条镶嵌而已。宋代之后仿百衲琴的作品,学者称之为「假百衲」,在木胎上用刀刻划六角形龟背百纳纹再填漆,如吉林省博物馆藏宋代「松风清节」琴;也有以木条拼嵌纳音的例子,如叶诗梦(1863-1937)旧藏之宋代「昆山玉」琴。

又如百衲琴者,亦近制也。偶得美材,短不堪用,因而裁成片段,胶漆缀长,非好奇也。今仿制者,以龟纹锦片,错以玳瑁、象牙、香料、杂木,嵌骨为纹,铺满琴体,名曰宝琴。

——明 高濂 《遵生八笺》

明代晚期出现表面以六角木片,也有用竹片贴面的所谓百衲琴,是为装饰琴,理论上并不适合演奏。惟邦瀚斯此琴张弦之后,散音圆润,泛音空灵,而按走顺畅,音色清透,实为罕见。盖因年深日久,木理干透,硬木材质的琴面起到了类似于漆胎的效果,传振极佳。

目前中国公立博物馆现存两件百衲琴与「太古元音」琴年代和工艺相近,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峨嵋松」琴,一为四川博物院藏明代「引凤」琴。

本琴现藏家与俞伯荪,1981年成都

本琴为著名古琴演奏家俞伯荪(1922-2013)先生旧藏,现藏家之母1981年购于俞先生,后由家人保存迄今。


《憶故人》(《愔愔室琴譜》,2000年)(明嘉靖 徽王府造亚额式「寒泉」琴)

LOT21 

明嘉靖 徽王府造亚额式「寒泉」琴

117.5cm  long x 18cm  wide 

HK$600,000-800,000

来源:

徽恭王朱厚爝(1506-1550)(铭文)

徽悼王朱载埨(1526-1556)(钤印)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铭文:

琴背:寒泉

龙池纳音右:嘉靖癸巳春

龙池纳音左:徽府造

龙池下方两方印:中嵩子印;英庙玄孙

亚额式,水晶徽,硬木岳山、龙龈、轸足,髹黑漆,琴面发流水断及少量梅花断,琴腹发牛毛断,琴腹阴刻填漆行书「寒泉」二字,龙池纳音左右朱砂书金文八字,右为:「嘉靖癸巳春」,左为:「徽府造」。

铭文字体为朱砂书金文字体,十分少见。嘉靖癸巳年,即十二年,公元1533年,徽府即徽王府,时徽恭王朱厚爝(1506-1550)在位,朱厚爝为明英宗曾孙,龙池下方钤印“英庙玄孙”,即是朱厚爝之子,徽悼王朱载埨(1526-1556),此琴制作年代为1533年,此时朱载埨年仅七岁,由此可知此琴为朱厚爝时所制,后由朱载埨加刻印文。

明代藩王多有嗜琴者,常见有宁王,衡王,益王和潞王,潞王造琴最多,益王次之,宁王和衡王较少,而徽王琴目前所见仅此一床。徽王封地在河南钧州,靠近中岳嵩山,因此钤印“中嵩子印”应与此地理有关。

徽王嗜琴以致声名不佳,《明史》有载:

厚爝好琴,斲琴者与知州陈吉交恶,厚爝庇之,劾吉,逮诏狱。都御史骆昂、御史王三聘白吉冤。帝怒,并逮之,昂杖死,三聘、吉俱戍边。议者不直厚爝。

徽恭王虽然嗜琴毁誉,但是于琴学颇有造诣,于嘉靖十八年(1539)编纂刊行《风宣玄品》,实为琴学之一大贡献,所采琴曲多首仍然广为流传弹奏。

宋明两代崇儒,故琴式多以仲尼式居多,此琴为亚额式,或与徽王府崇尚道教有关,用于道教仪式或未可知。


《梧葉舞秋風》(《愔愔室琴譜》,2000年)(宋/元 鐵保舊藏仲尼式「萬年清」琴 )

LOT30

宋/元 铁保旧藏仲尼式「万年清」琴

126.5cm  long x 21cm  wide 

HK$800,000-1,200,000

来源:

铁保(1752-1824)(铭文)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及著录:

许建编,《中国古琴民间典藏》,北京,2013年,编号79,页198-200

难得的大体量宋元时期古琴,琴仲尼式,硬木岳山、轸足与龙龈、冠角,冠角铲地雕卷草纹,朱漆间褐色,漆面发冰裂纹及流水断,长方形龙池、凤藻,龙池口沿嵌湘妃竹一周,天地柱位于龙池纳音上下,龙池轸池之间漆书篆字「万年清」三字及「铁梅盦珍藏」五字,雁足之下填漆题款数行,多漫漶不清,可辨者有隶书「元丰二年」于正中,左侧尚余行书「寅春」二字,右侧隶书四十八字,存见「□□□□、□□石金、□□□□,俯唱遥吟、高山流水、白雪阳春、养□□□□、陶情怡性、太古为心」诸字。

铭文红外光摄影:上:万年清 下:铁梅庵珍藏

铁梅庵即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书法脱胎于颜体,与成亲王、刘墉、翁方纲并称为清代四大书家,其书法尤与刘墉齐名。铁保爱琴,从诗中可窥一二,《梅庵全集》中便有《雨窗聪仲梧弹琴分得雨字》《雨后》《焦桐》等诗以琴入题,《雨窗聪仲梧弹琴分得雨字》读来可见其于琴理之通透,诗情之天真:

......展琹置案上,为我一再鼓。一弹心欲清,再弹手欲舞。遂令万籁寂,渊渊入太古。此时雨未休,淅沥洒廊庑。

琴声内敛均匀,颇具九德之「静、润、圆、匀」四种特点。此琴体量颇大,俨然唐琴气度,尺寸接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九霄环佩」琴,通长125厘米,肩宽21.8厘米。

北宋「金钟」琴  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所藏有明确断代的宋琴,体量能和邦瀚斯「万年清」相当者极少,可比较另外两床宋元旧斵,一为北宋「金钟」琴,一为元代朱志远斵琴。

此琴形制属于阔肩宽腰一路,有唐琴气度,然而此琴底部扁平,边角直棱,是北宋以来典型的平扁风格,其琴鹿角灰胎极为厚实,所开断纹细密而齐整,非元以后琴所能比。


明嘉靖 嘉靖癸丑(1553年)趙高子銘宋之问詩崑笛《妝台秋思》

LOT33

明嘉靖 嘉靖癸丑(1553年)赵高子铭宋之问诗昆笛

72.2cm  long

HK$200,000-300,000

出版及著录:仇国仕,《无尽意》,香港,2018年

竹质,色蜜黄,竹丝细长如牙色,笛首刻宋之问诗:「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能向花间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贫。」落款:「嘉靖癸丑小春月 刻于吴门吟红馆之南窗」笛尾刻「赵高子」三字。

嘉靖癸丑,即公元1553年。赵高子其人不查,似是道人名。吴门即苏州,明代嘉万时期,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为昆曲,此地正是昆曲最为流行的地区。此笛调性较近现代标准的昆曲曲笛稍低,或因嘉靖时昆曲方肇始,律制并不严谨,然而并不影响和曲伴奏,其声清远透润,数百年仍可完整发音演奏,实属难得。

此笛原配日本旧盒,盖内书「临风弄笛,栏杆上桂影一轮;扫雪烹茶,篱落边梅花数点。」落款「鹅湖山人书,此日松风稷稷,满我弟斋,暑气已避三舍矣。」以「鹅湖山人」为号者有二,一为松沢义章(1791-1861),

江戸时代后期的国学者,着有《春秋大意》《洲羽国考》等书。二为铃木鹅湖(1816-1870),南画画家。

前文中已经提到,笛子为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之一,史前时代多用鸟兽长骨做笛,最早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的骨笛。明代晚期以来,中土音乐传至日本,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乐器也随之渡海。明代巨鹿人魏之琰(1617-1689),字双侯,虽为商贾往来中日越三国,然而雅好清音,广交日本耆宿,与隐元隆琦等人多有诗词唱和往来。明代曲笛开孔较清代曲笛间距稍短,日人以明笛称之,习传至今。中国本土极少存留明代竹笛,惟日人惜物,尚多有留存。


十七/十八世紀 德化白瓷簫《梅花三弄》

LOT36 

十七/十八世纪 德化白瓷箫

59cm  long

HK$60,000-90,000

来源:

香港鲁氏父子有限公司 (标签)

箫瓷质,通施透明釉,胎体精实,作竹节形,手感厚重,音色清亮,出音准确。明末清初周亮工《闵山记》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远出竹上。」德化瓷箫音准者百中无一,盖因瓷工并非乐师,且瓷器在窑中膨胀收缩之后,模印的箫体往往走音变调,而无法再调。

得益于成熟的模印技术,德化瓷箫明代以降形制出入不大,北京故宫藏一件明代德化箫,可作比对。


明嘉靖 嘉靖癸丑(1553年)赵高子铭王之涣诗昆笛及光绪甲辰(1904年)王大炘刻俞粟庐旧藏昆曲紫檀拍板《牡丹亭·懒画眉》

LOT42 

光绪甲辰(1904年)王大炘刻俞粟庐旧藏昆曲紫檀拍板

25cm  long.

HK$10,000-15,000

来源:俞粟庐(1847-1930)旧藏(铭文)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昆曲拍板为定板眼之用,常与昆笛或点鼓搭配,为唱曲必备之物,其形制与用法和《清稗类钞》中所载番部拍同:「番部拍,紫檀板三片,以二片为一束,执一片拍之。拍小于拍板,番部拍又小于庆隆舞拍,其用则同。」为昆曲宗师俞振飞之父俞粟庐旧藏,前后两板有王大炘题刻,前板:「烟波跌宕红尘外 风月纵横玉笛中」,后板:「俞粟庐先生惠佩 光绪甲辰年孟春王大炘刻」。

俞粟庐(1847-1930)

旧藏者俞粟庐(1847-1930),名宗海,以字行,别号韬盦,清松江府娄县(今松江县)人,昆曲家,二十世纪昆曲巨擘俞振飞之父。精通金石,工书法,重「北碑」,精于书画鉴定。26岁时师从娄县人韩华卿(叶堂的再传弟子)习得200余出昆曲,发展出「俞派唱法」。

题刻者王大炘(1869-1924),字冠山,与苦铁(吴昌硕)、瘦铁(钱崖)有并称「海上三铁」之誉。存世有《王冰铁印存》。


清 南音「槐韵」琵琶《梅花三弄》

LOT43 

清 南音「槐韵」琵琶

93.5cm long.

HK$250,000-350,000

来源:柯贤胜先生(1933-2017)珍藏,后由家人保存至今

琵琶曲项,凤尾优雅后扬,四弦轸鸡翅木质,尾嵌螺钿,四象十品皆以玳瑁质,四象两侧镶以骨片,窄颈,梨形音响,琴身杉木髹黑漆,面板桐木,双开凤眼,琴背阴刻填金漆「槐韵」二字,其下刻「声闻于天」印。

琵琶乃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南音琵琶唐宋以来形制稳定,惟明清代以降,琴由九品变为十品,音域更加广阔,音乐表现更加丰富。现存尚能演奏的清代南音琵琶集中于福建,可比较数件福建公私收藏的清代琵琶,如中国音乐学院藏清光绪「杏花村」,泉州私人收藏之「云朗」,福建博物院藏之「迭韵悲」。

柯贤胜(左二)台北演出中,1990年

旧藏者柯贤胜(1933–2017),晋江人,一生致力南管研究和传授,师从晋江南管名家吴敬水先生(1901–1964)。1978年移居香港后,积极参加南管活动,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音乐交流演出。


LOT1

西周早期 青铜云纹甬钟

47.1cm high 

HK$400,000-600,00

来源:

Paul E. Manheim (1906-1999年)旧藏

纽约苏富比,2009年9月16日,拍品101(其一)

展览:

大都会博物馆,纽约1968-2009年(借展)

甬钟因舞上之甬而名,和钮钟相区别,钟为中国礼乐最重要的乐器,多件成组即编钟,悬挂不同件数的钟磬组成乐悬制度以显地位高低。我们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这是西周礼乐文明的代表,一直到清代,编钟仍然是皇家祭天的重要礼器。《周礼》所载即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等级者所用编钟的规范。

此钟极厚重,小乳钉界栏及细线阳文纹饰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皆有见,类似实物则集中出土于陕西、山西及山东,周室延伸之江汉地区也有所见。


LOT29 

溥儒(1896-1963) 临崖抚琴图 水墨纸本 镜框

132.5cm x 33.5cm 

HK$420,000-480,000

出版及著录: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欣于所遇—凤甲美术馆馆藏水墨百选集》,2006年, 页104

款识:石磴连云起,盘回出渺冥。鸟飞愁不下,低首望青空。

钤印:松巢客、溥儒之印、江山为助笔纵横

溥儒自幼即深受传统中国礼教与文化熏陶,琴棋书画自然不在话下,溥儒自1915年后数登泰山,并作诗歌。此画所题诗见 《寒玉堂诗集·西山集》《壶天阁》诗,即1915年登岱所咏:「石磴连云起,盘迪人杏冥。鸟飞愁不下,低首望空青。(乙卯)」此画构图另辟蹊径,一反中国山水画中人物偏安画面角落的陈臼,将弹琴高士至于画面顶部三分之一处,营造出临崖操缦的淡然安稳意境。


LOT26 

清乾隆 铜鎏金嵌宝石亭式转花钟

36cm high.

HK$600,000-800,000

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

早在明代末期,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就将西方所制两件自鸣钟献予万历皇帝,为中西文化交流敲开大门。

而乾隆皇帝历来热衷收藏西洋钟表及其他奇器,宫廷除了大量进口欧洲钟表之外,还命宫廷造办处以及位于扬州、广州的作坊制作钟表。中国工匠挖尽心思,配合黄金、玉、漆、象牙、宝石、紫檀等名贵材料,制作出大量供赏玩的各式时钟,此转花钟正是广州制作用于进贡宫廷之其中一例。

201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

18世纪晚期 乔治三世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水法音乐钟

成交价:3616万港元

邦瀚斯这件转花钟装饰及形制明显受到英国时钟影响,类似一例见日本根津美术馆旧藏一件嵌宝石钟,后于香港佳士得售出,2008年5月27日,编号1511。


LOT9

明晚期 剔红十八学士图长方大盖盒

58.8cm wide 

HK$600,000-800,000

来源:

比利时私人收藏,并由家族继承

伦敦邦瀚斯,2014年5月14日,拍品编号435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盒长方形,平盖面,底承四足。盖面锦地上雕十八学士及侍从聚于楼阁庭苑之中,正寄兴于琴棋书画,行雅集盛事,从左至右,雕刻文人雅士从事棋弈、展书、观画、抚琴等赏玩活动,展现出文人「四艺合一」的艺术修养与高雅志趣。

此件剔红盒尺寸巨大,于明代中晚期雕漆中实为少见,其漆层较厚,浮雕效果明显。纹饰层次分明,构图远近错落有致,立体感机强,而运刀如笔,磨工细腻,画面生动逼真。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件明晚期剔红西园雅集图圆盒,其运刀方、及人物比例皆可资参考。

明人十八学士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学士多指北周、唐朝时期的十八位知识分子。唐太宗做秦王时,建立「文学馆」,招贤纳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明代中期以后,宫廷贵族至文人士大夫流行于园林雅聚,而「四艺」即成为反应文人闲情逸致及审美品位的代表。台北故宫藏有一组四幅《明人十八学士图》,其题材与本漆盒所刻类似,可资参考。


LOT6 

明永乐 局部鎏金金刚铃及铜鎏金金刚杵一组

「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铸款

铃 22cm  high;  杵 17.5cm long 

HK$500,000-800,000

来源:

传欧洲私人收藏,搜集与1980年代

传伦敦罗西家族收藏

重要亚洲私人收藏

金刚铃杵常成对使用,为藏传佛教重要法器。铃的上半部分表示佛身,下半部分象征佛语,铃舌寓意金刚其心,铃内空腔象征万法皆空,铃声则宣示空性(emptiness)。杵本为古印度兵器,演变成法器后,象征坚固锋利的智慧,祛除魔障。

金刚铃握柄铜鎏金,顶部铸阳纹覆莲,莲瓣内铸梵字八字真言,内壁一侧铸阳文「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另一侧铸梵字三字。金刚杵两端各五股,每股摩羯吐珠,其下八瓣仰莲办,中间宝珠形,通体鎏金。

「大明永乐年施」款的铃杵现存三副,分别藏于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西藏博物馆,极为珍贵。


陈仁毅设计《无念》琴桌 l Lot 21 明嘉靖 徽王府造亚额式「寒泉」琴《慨古引》

LOT14 

《无念》

赞直 琴桌系列

110cm long x 40cm deep x 68cm high.

HK$200,000-300,000

2019  陈仁毅设计

作品编号AC23.6219

老楠木、大漆髹饰

出版及著录:

陈仁毅,《春在设计》,福建,2020年,页246-249

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界时,心不染着,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的意境。六祖惠能大师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此琴桌以老楠木制,选材用料极其讲究,音箱部分另取独板老料装镶而成,精美细致。

琴桌上部结构,边抹以格角相交,面板与底部皆取独板,上下底部互设穿带,并以错位排列其间。边抹部分立面以整板为之,经榫卯相连接后构成音箱。开鱼洞眼孔洞于短面桌边之两侧,左右各一,可达共呜掦声之效。

下部结构,束腰与牙板一木连做,整体形制静谧清远四平八稳,再横以古琴,实在相得益彰。

音箱髹饰的部分,先以生漆数层封底打磨严实,再用葛布包覆漆泥推匀封涂,继而再上大漆数层,经多道打磨糙漆至肌理纹样层次浮现后,再阴干打磨反复多次,直到紫褐交错纹饰隐现蓝色漆结实之后,才算完成。


LOT51 

方文山 菊花台装置艺术

175cm  long × 28cm  wide × 104cm  high.

HK$120,000-150,000

材质: 环氧树脂,铸模树酯,玻璃纤维,聚氯乙烯,多媒材

签名:方文山 2020年10创作

版数:1/4

方文山,1969年生,祖籍江西于都,台湾花莲人,华语流行音乐作词人。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文字独树一帜,词意的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浓郁的中国风。

关于菊花台的今生 

——文/ 方文山

古代中国并无发明如西方世界所盛行的五线谱,也无近代所流通的简谱,那么古代琴人乐师要如何弹奏乐器?师徒间莫非仅依赖口传心授,然后一代接一代将弹奏撩拨乐器之法传承下去,非也!古代中国早已有承传千年的记谱法,分别为《减字谱》与《工尺谱》。其中《减字谱》专为古琴所使用,这源起于唐代的《减字谱》,为古代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法,属指法谱的一种,这里所谓的「减」指的是,为弹奏识别之便,减其汉字笔画,其演变由更早的文字谱而逐步发展而来。

这减字谱对现代人而言,无疑犹如魔幻天书般的艰涩难懂。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五线谱与简谱,因为学校音乐系教五线谱,年轻人自学音乐看简谱,但了解古代中国,有自己一套行之千年的减字记谱法的人,恐怕为数不多。甚至现今一些流行音乐的年轻创作者,对其也极为陌生,如此鸿沟般的文化隔阂与断层,促使了我此件的歌词装置艺术的发想,决定将古代的《减字谱》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试图透过通俗文化的强大散播与影响力,让年轻一代最起码能知道,在君临世界乐坛的五线谱面前,也能挺起脊梁的说,咱们也有《减字谱》!

《菊花台》这件歌词装置艺术上的古琴减字谱,是由年轻一代的古琴演奏家张璐协助采谱,张璐,200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古琴演奏专业,2011年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荣获第三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金奖,曾任职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钧天坊-钧天琴院,担任执行院长。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

《减字谱》的琴谱字体,取自明代的《清湖琴谱》,此善本琴谱,编者佚名, 琴谱上记载由古杭人惠寀所校正,现传世版本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严鸪(严嵩之孙)所出资的重刊本,共收录琴谱三十八首,曲目名称都颇有诗意画面感,如《庄周梦蝶》、《御风行》、《屈原问渡》、《渔歌》,以及《昭君引》等,清湖琴谱属浙派七弦琴谱,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此琴谱为仅存的传世孤本。 

将距今四百五十多年前的古琴《减字谱》,取其琴谱构字,采谱成可实际弹奏出《菊花台》的减字琴谱,并将谱字以环氧树脂包覆,以现代社会才具备的化合物技术,透过聚合物间的重合反应或者聚合的作用,形成透明胶状物,一段时间固化后变成所谓的水琉璃。这件作品的主体就是透明的环氧树脂包覆着琴谱构字;文青一点的形容是,这《菊花台》首座的古琴减字谱,被封存在水琉璃里;再诗意一点的说法是,如同凝固一段历史记忆般,《菊花台》凄美的今生,将凝固成永恒。


LOT40 

董桥 行书「锦瑟」水墨纸本 镜框

57cm x 25cm 

HK$20,000-50,000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款识:锦瑟

钤印:董桥、旧时月色楼

锦瑟,取自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此处有锦绣年华意。

LOT41 

白谦慎 楷书「琴书倶老」 水墨纸本 镜框 二零二零年作

83.5cm  x 22cm 

HK$20,000-30,000

款识:

琴书倶老。岁在庚子孟夏,安溪白谦慎书,时年六十有六。

钤印:白谦慎印、怀谷、芸窗

「琴书倶老」,化自孙过庭《书谱》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句,意在琴艺、书艺皆达通会之境。


香港邦瀚斯

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专场

拍品总数:52 件

拍卖时间:2020年12月01日下午2:30

拍卖地点:香港邦瀚斯艺术廊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一期20楼2001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