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养生法——养心法

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概说解剖位置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3.  经脉循行

全称为:手少阴心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二、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现将其主要生理功能简述如下: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血生于心”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三、心病的概括

在脏为心,在腑络小肠,在体合脉,开窍于舌。

概括现代医学疾病范畴及主要病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抑郁症、躁狂症、癫痫等疾病。

(二)自我导引推拿法:

1.振心脉:站立位,两足分开同肩宽,身体自然放松,两手掌自然伸开,以腰转动带肘臂,肘部带手,两臂一前一后自然甩动。到体前时,用手掌面拍击对侧胸前区,到体后时,以掌背拍击对侧背心区。初做时,拍击力量宜轻,若无不适反应,力量可适当加重,每次拍击36次左右。

2.拨极泉:先以右手四指置左侧胸大肌处,用掌根稍作按揉,然后用虎口卡住腋前襞,以中指置于腋窝极泉穴位处,稍用力用指端勾住该处筋经,并向外作拨动,使之产生酸麻放射感,操作9次,然后换手如法做右侧。

3.拿心经:右手拇指置于左侧腋下,余四指置上臂内上侧,边做拿捏,边做按揉,沿上臂内侧渐次向下操作到腕部神门穴,按揉神门穴,如此往返操作9次。再换手操作右侧。

4.搅沧海:舌在口腔上、下牙龈外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各转9次,产生津液分3口缓缓咽下。

四、养心食药

中药:首乌藤、合欢皮、酸枣仁、远志、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

食物: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香蕉、苹果等。

桂圆莲子粥:桂圆肉15克,莲子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同煮成粥,加适量白糖。有益心宁神、养心健脾的作用,适用于心血 不足、脾气虚弱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大便溏泄等。

参芎饮:人参6克,川芎10克,水煎服。有益气活血、通脉强心 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心悸怔忡、心慌气短、心痛等。

养心汤:人参10克,五味子6克,酸枣仁6克,水煎服。有益气 养心、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心气虚损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

养血补心汤:当归12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柏子仁10克,酸 枣仁10克,水煎服。有养血敛阴、补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血不足 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易惊健忘等。

五、养心功法

1.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要点:第一个动作,重心左移,右脚向右开臂站立,同时两掌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指尖相对,目视前方。第二个动作,两脚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两侧下落,两掌浮于膝关节上方。第三个动作,重心向上稍升起,随之重心右移,上体向右侧移,俯身,目视右脚面。第四个动作,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根。第五个动作,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好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颌微收,目视前方。右式动作与坐式相同,方向相反。

功法作用:可以治疗属阳热内剩的病疾。该式动作两脚下蹲,摇动尾闾,可刺激督脉,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舒经泄热的目的,有助于去除心火,在摇头摆尾过程中,脊柱、腰段、颈段大弧度侧屈,反转及回旋,可使整个脊柱的头、颈段,腰腹及臀骨部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关节的灵活性,也锻炼了该部位的肌力。

2.呵(hē)字诀

动作要点:接上式,吸气,同时,两掌小指轻贴腰际微上提,指尖朝向斜下方;目视前下方。屈膝下蹲,两掌缓缓向前下约45゜方向插出,两臂微屈;目视两掌。微微屈肘收臂,两掌小指一侧相靠,掌心向上,成“捧掌”,约与肚脐相平;目视两掌心。两膝缓缓伸直;同时屈肘,两掌捧至胸前,掌心向内,两中指约与下颏同高;目视前下方。两肘外展,约与肩同高;同时,两掌内翻,掌指朝下,掌背相靠。然后,两掌缓缓下插;目视前下方。从插掌开始,口吐“呵”字音。两掌下插至肚脐前时,微屈膝下蹲;同时,两掌内旋外翻,掌心向外,缓缓向前拨出,至两臂成圆;目视前下方。两掌外旋内翻,掌心向上,于腹前成“捧掌”;目视两掌心。两膝缓缓伸直;同时屈肘,两掌捧至胸前,掌心向内,两中指约与下颏同高;目视前下方。两肘外展,约与肩同高;同时,两掌内翻,掌指朝下,掌背相靠,然后两掌缓缓下插,目视前下方。从插掌开始,口吐“呵”字音。

功法作用:中医认为,“呵”字诀与心相应。口吐“呵”字具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通过捧掌上升、翻掌下插,外导内行,使肾水上升,以制心火;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调理心肾功能的作用;两掌的捧、翻、插、拨,肩、肘、腕、指各个关节柔和连续地屈伸旋转运动,锻炼了上肢关节的柔韧性、功能的协调性,有利于防治中老年人的上肢骨关节退化等病症。

3.倒拽九牛尾

动作要点: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功法作用:通过腰部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位,疏通夹脊,调练心肺,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4.猿提

动作要点:两手置于体前,十指撑开,快速捏拢成猿勾,肩上耸,缩脖,手上提,收腹提肛,脚跟提起,头向左转,头转回,肩放松,脚跟着地,两手变掌下按至腹前。再做右式。注意动作步骤:重心上提时先提肩,再收腹提肛,脚跟提起。重心下落时先松肩,再松腹落肛,脚跟着地。以膻中穴为中心,含胸收腹,缩脖提肛,两臂内夹,形成上下左右的向内合力,然后再放松还原。重心上提时要保持身体平衡,意念中百惠上顶,身体随之向上。

功法作用:猿提可以起到按摩上焦内脏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

5.艄公摇橹

动作要点:左式:动作一:两腿屈膝下蹲,左脚向左前45度上步,勾脚尖向上足跟着地;身体左转45度,两手卷杖至两乳下,翻腕,屈肘;随即左脚落平,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夹杖向上、向前、向下弧形摇杖至腰同高;目视杖的方向。动作二: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屈胯,左腿自然伸直,勾脚尖向上,足跟着地,腰右转转正再向左前45度转,两手环握杖划弧至腹前、卷杖提至两乳下,翻腕;随即左脚落平,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与腰同高;目视杖的方向。动作三:重复动作二1遍。动作四: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勾脚尖向上,足跟着地,两手环握杖虹弧至腹前,再卷杖提至两乳下,收左脚与右脚并拢,两腿由屈到伸,自然站立;同时,两手向前摇转杖划圆落至腹前。右式:右式与左式动作、次数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功法作用:本式具有养心安神,疏通上肢经络的作用。随着手腕有节律屈伸运动,可以有效的刺激腕部的原穴,原穴一方面可以判断脉气的盛衰现象,可以诊断脏腑病情,另一方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有一定的刺激和疏导作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有助于收到养心益肺、润肠化结、通调三焦的疗效。此外,有节律地,柔和地屈伸手腕动作还有利于缓解腕部肌肉的过度紧张,减少因工作,生活造成腕部周围肌肉或肌腱产生劳损的程度。达到疏通上肢经络,缓解疲劳的作用。

6.昂首势

动作要点:左脚开步,两臂同时侧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上,肘微屈,配合吸气,屈膝下蹲,抬头翘尾,沉肩坠肘,配合呼气。目视前上方,稍停。两膝慢慢伸直,下颌回收,躯干伸直,两臂平伸,配合吸气。左脚收回并步,同时两臂向上环抱,两掌下按,同时屈膝下蹲,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功法作用:本式有疏通经络,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本式中头后仰,脊柱反弓,肩胛内含,尾闾后翘,共同挤压神道穴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疏通经络的作用。且两肩胛骨中间的部位,有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这一动作可加强这些穴位的功能,从而加强心肺的功能。反复脊柱反弓和伸展胸腹可畅通任督二脉,增强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沉肩、坠肘、压腕能充分牵拉手三阳经,从而保证上肢的气机灵活。通过下蹲,能够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7.雁飞

动作要点:并步站立,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左掌转掌心向上,徐徐上举,与体侧成45°夹角,同时,右臂缓缓下落,目视左掌;两腿屈膝半蹲,两臂呈一直线,头左转,目视左掌;重复以上动作,唯方向相反。

功法作用:身体左右倾斜,可以较好地调理全身气血运行,有平气血,宁心神的功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