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翻书|石评梅:雁儿啊,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很久没有接触过古诗词了,甚至现代诗也很少读了。但,每当草长莺飞的季节,在我的耳畔里,总会响起那魂牵梦萦的声音:雁儿啊,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雁儿啊,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石评梅

秋深了,

我倚着门儿盼望,

盼望天空,

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黄昏了,

我点起灯来等待,

等待檐前

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夜静了,

我对着白菊默想,

默想月下

有雁儿衔一片红叶飞来!

已经秋深

盼黄昏又到夜静,

今年呵!

为什么雁影红叶都这般消沉?

今年雁儿未衔红叶来,

为了遍山红叶莫人采!

遍山红叶莫人采,

雁儿呵,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这是一段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诗中所思念的“一片红叶”并非是普通的红叶,它承载了女诗人一段亲身经历的刻骨铭心的情感历程。石评梅与高君宇相恋相爱,却因种种原因而不能长相厮守,高君宇英年早逝后,石评梅孤依门窗,看那红叶飘零的深秋,却再不见“雁儿阿,永不衔一片红叶再飞来”。

石评梅雕像

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高君宇、石评梅生前照片

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刚毕业的那年(1920年),在反军阀的学潮中结识了高君宇。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之一,曾受孙中山派遣去苏联,也曾做过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热诚的“红娘”。石评梅对高君宇的才志早有所闻,而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才情也早有所知,两人初见即互有好感。一天夜晚,石评梅突然接到一封信,拆开时只见一张白纸,白纸中夹着一片红叶,红叶上写着两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是高君宇的求爱信物,石评梅心情万分激动。可是,她却强行抑制激情,提笔蘸墨在红叶的反面偏偏写上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一行文字,然后仍用原来的那张白纸包好,寄还给高君宇。原来石评梅在读书期间曾受过感情欺骗,少女的心已被碰碎,决心过着超然冷绝的生活,故这次才忍痛拒绝了高君宇的求爱。

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高君宇、石评梅雕像

但高君宇却一直执著的爱着她。由于为革命奔波,疲劳过度,爱情碰壁,痛苦万分,高君宇终于病倒了。石评梅闻讯赶来,尽管用心护理,亲口应允婚事,但已迟了,高君宇患病动手术后于第二天突然逝于协和医院,年方二十九。对石评梅犹如青天霹雳,悔恨交加,悲痛欲绝,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在替逝者整理箱内信件时,又忽然发现了那片红叶。“红叶去了又来了,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回来,只剩了这片遗恨千古的红叶了!但我将终生盼他回来!”

石评梅在高君宇目前留影

诗中的红叶实际上已成了热烈的爱情的象征,已成了可企而不可及的永恒追求的化身,诗人在虚幻的期待中苦苦追求着与情人灵魂的结合,这是何等的凄楚!

石评梅的这种刻骨铭心的哀情表现在诗中,既无痛心疾首的呼叫,也非凄风苦雨的倾诉,而是通过秋深倚门盼望、黄昏点灯等待、夜静对菊默想这三组生活画面的刻画来表现诗人深情的思念,形象具体而又含蓄深沉。诗中的“雁儿”是能给望眼欲穿的情人带信的,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可是没人采红叶了,鸿雁岂能替阴阳两界的情人传情?红叶是象征,白菊又何尝不是石评梅的心灵品格的化身?甚至时间(秋深、黄昏、夜静)、地点(门口、灯下、菊旁)、外形动作(倚门盼望、坐着等待)与内心活动(默想、猜疑)等描写,都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全诗虽不着“愁苦”二字,然而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意境的描绘,可以说使读者领会到全诗字字怀念已逝情人的断肠之情。

石评梅题写的高君宇生前诗句

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她避开了许多求爱者的目光,独身守着她已逝的情人。

北京陶然亭

诗人是用自己的血与泪写就此篇。她生前还写过不少这样的动人诗章,“直到滴不出血、流不出泪的时候”,她才会与高君宇相会于地下,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悲伤过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人们也把她葬于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在青松红枫之中,两座白色的墓碑,永远的相伴相依。

石评梅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