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及破解对策
——从中学校长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谈起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8期 作者:杨德广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超级学校;剧场效应;破解对策
作者简介: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内容提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严重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必须找准问题的源头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是培训机构,还有观点则认为是家长的不配合以及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作祟。实际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直接源头在那些从事“双超”(超教学大纲、超考试大纲)教育的“超级学校”,而主要责任则在教育主管部门。为此,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唯分数论”,二是要因材施教、分类管理,三是要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关 键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超级学校;剧场效应;破解对策
不久前,收到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校长发来的信息,诉说了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阅后心情沉重。他说:“今天的教育把学业成绩看得比天都大,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孩子们普遍缺觉、缺乏锻炼,近视率不断攀升。学生学业难度高,一般智力的孩子根据现有课时根本完不成;学业成绩的排名挥之不去。目前资优生花大量时间学习训练(学校和教学机构),普通孩子就要花更长时间,这就是剧场效应。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在学校合格率的绑架下,天天苦行僧地机械学习,这就是目前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的现状。”然后他又追加了一句:“为了国家的明天,请您帮助呼吁:救救孩子!”最近半年多来,我一直在调研和思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收到这一信息后,进一步促使我将这一课题继续下去。一个课题报告、一篇文章,难以扭转这一积重难返的局面,但把自己的调研成果和真实想法反映出来,供有关部门和同仁们参考,尽一份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
一、课业负担重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的问题,在时间上已延续了数十年,且愈演愈烈;在空间上已涉及全国各个省(区)市,且越来越广;在关注度上,从家长、媒体到专家,从政府主管部门直至中央领导,层次越来越高。文章百千万,文件堆成山,但至今没有减轻,没有见效。小学生的作业每天晚上要做到10点钟以后,中学生的作业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钟以后甚至深夜一两点钟。睡眠严重不足,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早晨起床是被“叫醒”的,而不是自醒的,导致不少人早自修和上课时打瞌睡,听课效率不高,课后则要花更多时间复习,只好“挑灯夜战”,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成绩上不去。到了双休日,本该好好休息一下,但又被安排得满满的。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带着孩子奔波于各补习班、兴趣小组,穿梭在繁华大都市的街道车站,将大把钱抛洒到培训机构。孩子累、家长累,整个社会都被拖累了。
这种“教育暴力”的现象后果是严重的,从眼前看,伤害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胖墩多了,近视眼多了,厌学情绪多了,体质下降多了,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实在太苦太累了”,的确要“救救孩子”了。从长远看,许多被逼迫学习、被催化出来的“高分”学生,进了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严重。因为大学是要靠自己学习、自觉学习,没有逼迫学习、“催化”学习的环境了,不少学生不会学习,不要学习,没有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为了人才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二、课业负担重的源头在哪里?
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祸源在哪里?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许多媒体,连同教育主管部门,把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的源头一致指向“培训机构”,认为是“培训机构惹的祸”,是培训机构在“忽悠、欺骗孩子的家长”。于是教育主管部门接连下文,要求“集中力量下重拳全面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并查处取缔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校外培训机构。这固然是必要的,也能产生一些效果。因为的确有一些违规的培训机构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加了学生负担。但是,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责任推给校外培训机构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是在为真正的责任方推脱责任。
有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在一所公办小学读书,学生成绩一直是全班前三名。但到一所著名的民办中学报名并参加了摸底考试,竟没有达到该校平均分数线,不少内容根本没有学过,回家后号啕大哭,家长只好把她送到培训班补课。有人调侃说,“现在是民办中小学在引领公办中小学前行”,看来不无道理。有些重点学校、名牌学校,即人们通常说的“超级学校”,在教学上存在严重的“双超”现象,即“超教学大纲、超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都超出教材内容。如果学生仅掌握课本知识及教学大纲内要求的知识,有些题目就不会做,考试成绩则上不去,就不能升入理想的中学。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出高分,不惜以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和健康为代价,到培训机构去学习,以适应和应对学校的“双超”教育。
有人认为,由于培训机构的存在,所以家长把孩子送进去了,由于培训机构安排了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还布置作业,所以导致学生负担加重。殊不知,所有的培训机构是瞄准学校教育、学生需求而开设的培训项目。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为了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乃至学校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先有学校教育的超前或不足,才有培训机构的设置。一些优质的名牌学校,即“超级学校”提升了课业难度,导致家长、学生乃至公办学校跟着他们奔跑。培训机构是教育市场的产物,并瞄准教育市场。他们敏锐地洞察到民办学校的高难度教学内容和考题范式,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开设了各种相应的培训内容和班级。由于培训后效果较好,学生考试成绩上去了,于是更是趋之若鹜。
由此可见,学生课业负担重是由这些“超级学校”造成的。“超级学校”为什么会出现教学中的“双超”现象?一是这些“超级学校”为了拉开与普通学校的差距,显示自己的“高水平”,即任意“双超”,导致其他学校也跟着“双超”;二是这些“超级学校”为了选拔“尖子”学生,模拟考、入学考时提高超越教材的标准;三是由于有了超前学习的学生,导致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参差不齐,有些进过培训班的学生已经掌握三四年级的课本内容,对听一年级的课不感兴趣,于是教师加快了教学进度,超大纲、超教材教学,而有些没有进过培训班的学生则跟不上进度。家长大呼不进培训班上当了,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于是纷纷让孩子提前进培训班学习,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三四年级内容,四五年级的学生学初中的内容。
由于中小学存在教学超大纲、超教材现象,于是教育培训市场上的各种培训机构瞄准“双超”内容办很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据了解,有些名牌民办小学在招收学生时,不仅看智商,考核语数外知识,而且还要看情商,考核孩子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貌等。于是专门有培训孩子“情商”和礼仪的培训班。有些小学、中学要考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专特长,给予专特长学生加分,给参加竞赛学生加分。于是专门有这些培训内容的培训机构产生。由于“超级学校”“双超”严重,考题难度大,一般公办学校跟不上,而家长又想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读书,只好送他们去培训班。先有少数学校的“双超”,后有培训机构开班。因此,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责任不是培训机构而是学校。
有人说,学校很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们不配合,非要把孩子送去培训不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是家长。也有人说,现在的家长太浮躁,“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去上培训班,把课业负担重的主要责任推给家长。据了解,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有些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不够认真,或教学方法不得法,不适应一些学生的需求,于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补习在学校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语数外等课业水平。由此可见,根源在学校而不是家长。如果学校教学质量高,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家长就不会花钱把孩子送到培训班了。据了解,有些培训机构聘任的都是高水平的教师,不少是在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培训班辅导学生时认真、负责、仔细、耐心,甚至是“一对一”辅导,效果很明显。辅导几个月后,考试成绩明显上去了。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能这样,各类“补课性”的培训班就没有必要存在。
第二,不少中小学把“音、体、美”所谓的“副课”让出来上“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挤占了学生体育和美育的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特长得不到发展。许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拓展,但学校里满足不了,于是只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培训机构去补音、体、美等相关课程。如果学校里的“副课”不被“主课”挤占,而且还有各种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外活动项目,家长就不必在课余时间送孩子去补绘画、舞蹈、乐器等科目。那么号称“素质拓展”的培训机构就不会那么多,甚至会自然消失掉。没有教育市场的需求,就不会有为教育市场服务的教育机构。
第三,不少家长的确存在“望子成龙”、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这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在现今知识经济社会,如果上不了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将来很难找到好的工作。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孩子如果进不了好的大学,太没有面子了。因此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到培训班,争取考上好大学。导致这一心态和状况的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均衡。
一个班只要有一两个学生去培训班补习,其他家长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一个个跟着进培训班,导致“剧场效应”。
三、“剧场效应”的责任人是谁?
“剧场效应”是指原来大家都坐在剧场里看戏,后来有个别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站了起来,于是别人也跟着站起来,大家都很累,但谁也不愿坐下来,甚至还有人站到椅子上看,竞争愈来愈激烈。“剧场效应”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超前教育”“拔高教育”。原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都是在同一平台上,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下从事教学活动,大家都“坐在课堂”里,相安无事。后来有些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了,有些学校突破大纲实施“超前”教育、“拔高”教育。于是其他家长也送孩子去培训班接受“超前教育”,其他学校也紧跟那些“超前教育”的学校实施“超前教育”“拔高教育”。一些基础较好的重点学校、有得天独后条件的民办学校,在超前教育中产生了“考分好、升学率高”的效应,于是出现一批“超级学校”,家长们拼命让孩子进这类学校。其他学校也在追赶这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各校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量布置作业、恶性补课等手段,展开了激烈竞争和比拼。显然那些“超级学校”处于领先地位,其毕业生考上名牌学校、重点学校的人多。而大多数普通小学和初中,由于基础较差、生源较差,远不如那些“超级学校”。为了追赶“超级学校”家长只好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
那么,真正的责任方是谁?也就是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在哪里?剧场效应的主要责任人,表面上看是首先站起来的观众,而实际上是剧场管理人员在管理上不到位;超前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表面上看是少数超级学校的超前教育,而实际上是政府管理不当、监管不力。政府在管理上,把所有学校放在一个平台上,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升学标准。一般学校与超级学校差距较大,形成不公平竞争,一般学校“赤了脚”也跟不上超级学校。
政府主管部门在评估督导学校教学质量时,主要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关注学校的排名、各门课程的排名和升入名校的比率。而对学校里的“双超”问题,对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象如何解决却措施不力,这正是因为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关注力度不够,而且对“学业成绩的排名挥之不去”,因此助长了学校“双超”不减反增,学生负担一直减轻不了。学校对教师的“双超”则表现为以考分高低判断教师的优差。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区学校考试结果排名,把一般学校与“超级学校”放在一起排列,每所学校各门课程在全区处于多少名都排列出来,给校长、教师造成巨大压力,使他们没有心思、没有精力去抓素质拓展,而是想方设法在提高学生考分上下功夫。校长向教师施压,若考分上不去、排名上不去,校长要请教师“喝茶”、减薪。教师为了提高考试分数,提升排名榜,把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多占用教学时间,多布置作业。
如有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每天布置一小时40分的课外作业,英语教师布置一小时的课外作业,数学教师布置一个半小时的课外作业。仅三门课,学生回家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动作慢一点的要六七个小时。到了双休日,每个教师布置的作业就更多了。有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布置作业的状况、学生负担重的状况都没有列入学校的评估、督学范畴。如果说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直接源头在学校里面,那么主要责任在政府。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督查不力,没有管住源头的祸水,导致流下去后泛滥成灾。因此政府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前几年当“奥数”成绩作为升学筹码时,社会上“奥数”培训班风生水起,后来教育主管部门下令取消奥数班加分后,举办奥数班培训的机构逐渐销声匿迹了。由此可见,只要政府加大监控力度,是能管控“双超”的。
四、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难题?
综上所述,导致当今小学生、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源头在学校,主要责任在政府主管部门,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由此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唯分数论”
当前小学生、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根源就是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有了高分,学生才能进入好的学校,由此学校荣光、教师荣光、家长风光。分、分、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命根。为了获得高分,政府主管部门用分数排名压学校,学校用考核以及职称晋升压教师,教师用作业和考试压学生,最苦最累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学生。因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须破除对分数的迷信和崇拜。
分数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记载,对促进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业情况有积极作用。但小学阶段不宜过度关注分数。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分数有递增的价值,而从大学到中学到小学,分数的价值是递减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宜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应淡化分数的作用,更不能拿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差的标准。唯分数论将把处于长身体阶段的学生引入歧途,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用高压手段、用“教育暴力”逼出来的高分不仅有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比知识和分数重要得多。决定孩子未来的成长或成才有两大因素,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良好的品德。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基础和健康基础,就没有今后再发展的动力,分数再高也是徒劳的。儿童和少年时代必须打好这两方面的基础,将来才能茁壮成长。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应着力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方面的培育。人的成长和教育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必将一事无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规律是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参天大树总是从小树苗开始培育起来的,要扎根大地、打好根基。根深才能干粗叶茂。农作物总是于春季播种,经过春、夏、秋一二百天的培育才能成熟。儿童和少年时代正是打基础阶段,应着重在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而不是在知识灌输上下功夫。就像庄稼一样,有个从生长发育到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
一个人的体力、精力以及时间是有限的,儿童少年时代,他们的身体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身体,不要把他们引到追逐分数、名次的考场竞争之中,而要让他们在运动场上、课外活动中、与社会接触中提升素质和增强体质。不要把他们关在教室里、房间里没完没了地看书、做作业。
对于小学生,应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一半时间用于学习知识,一半时间用于拓展素质,多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信息交流活动以及劳动或公益活动;对于初中生,要扩大知识点的学习,但应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淡化甚至取消小学阶段的考试分数,才能消除对分数的追求和崇拜。只有不以考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好差,才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重点放在养成教育和身体锻炼上。
(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是指6岁至15岁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人人上学。其特点是学生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距最大。我国现有小学16万余所,在校学生1亿多人;初级中学5万余所,在校学生4千多万人。这么多学校和学生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同一教材、同一要求、同一考评,是不客观、不公平、不科学的。从人的智商和智力看是有差距的,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属于“超常”儿童(少年);从人的非智力因素看也是有差距的,意志力强、肯吃苦的“超常”儿童(少年)也是极少数。
这些“超常”学生进入“超级学校”,引起其他一般学校及其家长和学生的追赶,由于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大部分学生追赶不上。家长们拖着他们的孩子去各种学习培训班或强化班。“超级学校”的超前教育搅动了所有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搅动了所有家长的正常心态。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既要面向大多数小学和中学、大多数小学生和中学生,又要照顾到那些少数的“超常”学生的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如果把这些“超常”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在一起学习,一个是吃不饱,一个是受不了。所以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然而,时至今日,“因材施教”未能真正做到。把“超常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在一起培养,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将他们分别送到不同的学校去培养。这就需要创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如英才学校、精英学校,以及各种特色学校,包括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外语类、国学类等。因此,建议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定为四类。
一是“超常”学校,包括英才学校、精英学校等,主要招收智商、智力超常,有刻苦学习、刻苦钻研精神的学生。有人不赞成实施“超常教育”,认为这是搞特殊化,不公平,会形成教育的等级制。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要善待智力超常的儿童少年。如果将他们与其他学生放在一起培养,可能会泯灭他们的才华,建议各大中城市办若干所“精英学校”,将现有的条件较好的“超级学校”改建为“英才学校”,吸引“超常学生”到“英才学校”学习,从而满足各种各样“超常”学生和有专特长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有关部门、单位对特殊人才的需求。这类学校可以是公办的,更多的应由对特殊人才有需求的部门、单位举办,由个人、民营企业举办。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管理条例,把控好学校设置条件和教育质量,制定这些“超常”学校及特色学校的质量标准及转入、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方案。
二是特色学校,即为各类专特长学生、为用人部门培养特殊需要的人才而创建的学校,主要招收对某一方面有强烈兴趣爱好、有专特长的学生,包括体育、艺术、科技类的特色人才。他们从小就崭露头角,必须及早培养,如果放在普通学校不适宜他们的快速成长,而应放在专门的特色学校给予特殊培养和训练。社会上有些部门需要各种各样的特色人才、特殊人才,也需要各种各样的特色学校来培养。这些特殊人才的成长有特定的年限和期限,如果放在普通学校跟其他学生一起培养,不可能成为有专特长的拔尖人才。“英才学校”和“特色学校”是为少数智商“超常”、专特长“超常”的特殊学生创建的特殊学校。这里有专门的教师、设备、方法来培育“超常”学生,其必要性和优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儿童少年中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的“尖子”学生及早发现和培养,有利于为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二是把这些学生放在英才学校单独培养,可避免与一般学校放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三是分类管理后,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三是普通学校,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小学、中学,主要招收学校附近的适龄学生,经批准的少数重点学校可以跨区招生;这类学校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四是特殊学校,包括为智障学生、为残疾学生、为问题学生等设立的特殊学校。
对第一、第二类学校,要制定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课学习标准及考评办法,其余应放手让学校自行管理,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相应的“超常教育司”或“英才教育司”(处、科)。把英才教育、特殊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规划中,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如果把普通学校与培养“超常学生”的“超常学校”分开来管理,包括招生制度、教学内容、考评指标都分开,就不会出现“普通学校追赶超级学校”“民办学校引领公办学校”的现象。
(三)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分类管理后,第三类的普通学校占绝大多数,这类学校如何减负将是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严格把中小学教学内容限制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之内,每门课的教学不得超过大纲教材的范畴。教师教学时必须按大纲和教案设定的进度,按教材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能因为班级里有一些超前学习的学生,任意把教学进度加快,教材难度加大。必须立足大多数,让那些提前学习的学生得不到优越感和优待,今后家长们自然就不会提早送孩子进培训班了,其他家长都可以放心地不送孩子超前学习了。把好每一次测验、考试的关口。测验考试的内容必须在大纲和教材之内,教师只要认真地教好书,学生只要认真听好课,做好作业,就能考出好成绩。这样社会上的培训班自然会减少和消失。“超常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并非由“英才”学校所垄断,普通学校也可以在同一年级中办1至2个“尖子班”“提高班”,把智商特别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到这些班里,像“英才学校”那样可以超大纲、超教材教学,这种班级的学生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采取“优上劣下”的制度,激励优秀学生继续前行,让跟不上的学生回归普通班学习,也可以激励普通班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入“提高班”“尖子班”,使学校真正形成“因材施教”“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环境。
二是制定学生课业学习的时间标准。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各校从实际出发,规定各年级、各门课的学习时间,包括每门课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外作业时间,综合起来确定每个学生用于课业的时间。制定课业学习的标准,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学力状况。从我国现状看,小学生一二年级学生每天课业学习6小时左右(其中课外作业1小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天课业学习7小时左右(其中课外作业2小时),初中学生每天8小时左右(其中课外作业时间3小时)。小学生每天至少要有2小时课外活动,初中生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半小时的课外活动。中小学都应适当安排一些劳动课,既有利于培养劳动习惯,又可以充实课余活动,调节脑力劳动。
三是加强监管和督导。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都要把教学内容、考试内容有否“双超”,学生课业学习时间,包括课外作业时间有否超标,作为刚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摸底考试、升学考试的内容都必须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之内,任何学校不得超纲。
四是小学和中学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有文艺、体育、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课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专特长和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如果缺乏相关专长的教师,可以到校外、到社会上聘请,也可以邀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到校内培训学生。
五是初中阶段严格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包括变相的考试,如果确实没有入学考试,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不作为升学的依据,也不必再考试,必然会淡化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没有必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再去到培训班补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