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堂】马炳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通用法则

本期视频

中国传统建筑尽管有多种建筑形式,但总的风格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在尺度、比例上,遵循着共同的法则(或规则),这个规则,就叫通则。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建筑形式都是按照这些通则去设计施工的。这些通则就是关于面宽、进深、柱高、柱径、上出、下出、收山、推山等的规定。

(一)面宽与进深

从平面上看,建筑都有面宽和进深。建筑由若干间组成,每一间的宽度是每一间的面宽。建筑各间的总宽度叫“通面宽”,同时,进深方向无论开间多少,总深度称为“通进深”。比如图中明间的宽度就叫明间的面宽,明间两侧叫“次间”,次间的宽度叫次间的面宽,建筑的两边最外端叫“梢间”,“梢”就是树梢的梢,是端头的意思。有一些教材中称为“尽间”,我查过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尽”字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尽”是尽头的意思,在过去比较忌讳。所以建筑只有明间、次间和梢间的叫法,如果还有更多开间的话就成为一次间,二次间……如果前后有廊子,廊子的进深为“廊深”。

(二)柱高与柱径

从这张图上看不到柱高,只看到柱子的位置。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柱高和柱径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无斗拱的小式建筑,柱高是柱径的11倍左右。如果说柱子直径是27公分,那粗略计算柱高就应该是3米。

(三)侧脚

我国清代建筑古建筑中,外圈柱子都有侧脚。侧脚指柱子并非完全垂直于地面,是下脚向外侧出一个尺寸,这个尺寸一般是柱高的1%,就像人稍息时的姿势。比如柱高3米,那么就侧出3公分,这样有利于建筑的稳定。

如上图所示,周边的柱子都向外侧出1%的尺寸;角上的柱子向两个方向有侧脚。

明代初年和明代以前的建筑,所有柱子都有侧脚,并且都是以建筑的中心点为主向外侧。因此明代以前的建筑的稳定性更好一些。到了清代就简化为仅外圈柱子有侧脚。当然,也有部分建筑的柱子全都垂直,没有侧脚,比如牌楼。

(四)上出与下出(出水与回水)

“上出”“下出”又叫“出水”“回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向外挑出,有较大的出檐。小式建筑的“上出”指椽子向外挑出的长度,约为柱高的十分之三。大式建筑的出檐是椽子挑出尺寸再加上斗拱挑出尺寸。所以通常我们知道了柱径就等于知道了柱高,知道了柱高就能算出上出应该是多少。

此外,中国古建筑建在台基上,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作“台明”。台明并不是到柱子中线为止,而是边缘要向外延伸。台明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出的部分称“下出”。延伸多少呢?下出的尺寸约为上出的70%到80%,具体要看建筑的高度。“上出”“下出”二者的尺寸差叫“回水”,其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

(五)斗口

大式建筑的基本模数是“斗口”。斗拱最下面是一个斗型的构件,叫“大斗”,又叫“坐斗”,即“斗口”。建筑的所有尺寸都与其“斗口”有倍数关系。按清代工程的做法,台明的上皮到挑檐桁下皮为斗口的70倍。70倍的斗口去掉斗拱的高度,剩下的是柱子的实际高度。

另外补充一点,小式建筑上出是柱高的30%,由两部分构成上檐出:一部分是檐椽的出头,一部分是飞椽的出头,我们把上面覆的一层椽子叫飞椽,飞椽占整个上檐出的三分之一,檐椽部分占三分之二。在大式建筑上,从挑檐檩的外皮到飞檐椽的外皮,是固定的21个斗口,这21斗口也分两个部分:三分之二是檐椽,三分之一是飞檐椽。同样,大式建筑下面也有台基,台基漏出地面部分叫台明,台明也有向外的出檐,这个出檐是小于上檐出的,相当于上出的80%,它和上出之间的差叫“回水”。回水也是为了防止雨水溅到台明上的。所以我们的古建筑,无论是大式的还是小式的,无论是硬山、悬山还是庑殿歇山,都是按照一样的规矩建造的。

(六)步架与举架

中国建筑屋架中,两邻两檩向的水平距离叫“步”,垂直距离叫“举”,由于自上而下各步的举高不同。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屋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若干段折线,苫背瓦瓦以后形成曲线,屋面自下而上角度越来越陡。为什么要是一条曲线?一是增加采光,尤其是增加冬天的采光,如果屋面是曲线的话,能形成一种“反宇向阳”的形式,檐口的部分翘起一点会有更多的阳光照进去;二是屋面是曲线的,雨水自屋顶冲到到檐口部分就会像抛物线一样,把屋面的雨水抛得更远。所以古人总结,叫做“上尊(陡)而宇卑(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每一步的举架不同,但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举高与步架大小的比值称为举架,一般有五举(0.5)、七举(0.7)、九举(0.9)。古代民居的屋面一般两步或三步到顶,两步到顶时,第一步五举、第二步七举,一般建筑不管有几步,最大不应超过九举。祈年殿屋面顶端的举架达到了十三举,坡度远远超过45度。这是特例。

(七)收山与推山

歇山的“收山”法则是指确定歇山式屋顶两侧山花板外皮位置的规定,即由山面檐中线向里推一个檩径,为山花板外皮的位置。这样保证了清代建筑所有的歇山的山花位置是一致的,这仅仅是清代的歇山建筑。关于这一位置,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尺度,官式做法也与地方做法不尽相同。

上图为一个庑殿的构架平面图。庑殿的“推山”指庑殿正脊向外加长,导致山面除檐步之外的各步架逐次减小,山面屋面变陡的规则。通常做法是:第一步,角梁位置仍是45度角不变,从第二步开始推出步架的十分之一,第三步在已推出的十分之一的基础上再推出十分之一,以此类推。推山的结果是山面的屋面变陡,建筑则更添一分雄伟气势。

以上提到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通用法则。面宽和进深、柱高和柱径、步架和举架、歇山的收山、庑殿的推山,这些基本尺度和基本规则保证了我们建筑物的比例关系是不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曾表示,中国建筑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所谓千篇一律,就是设计、施工所遵循的规则是一样的,但是它能组合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物。

您关注的是最受欢迎的中国古建文化艺术公众号

传播:中国古建文化 |营造技艺 | 汇聚匠心 |传承文脉

(0)

相关推荐

  • 山西平顺:龙门寺

    我们从奥治古村的山坡上下来,继续在太行山里转,无意中看到路边的牌子,山坡上有个古老寺院.把车开到寺院门前,漫步走进了藏在深山中的龙门寺.该寺院位于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龙门山腰.查资料得知创始于北齐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万荣东岳庙

    运城万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距万荣稷王庙东南8.8公里.距万荣薛瑄家庙及墓地南偏东10.3公里.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东岳庙创始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已 ...

  • 51 古建筑之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二)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其实在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几个名词的了解,对于初步了解古建筑这一块儿的,还是应该从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中去体会这种最基本的垂花门样式. 特别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

  • 【方志四川• 历史文化】郑六秋 ‖ 渠县文庙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四川渠县,地处川东北,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县城内有一座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北 ...

  • 河南新密密县城隍庙

    密县城隍庙位于新密市区老城西街,坐北朝南,创建于明洪武4年(1371年).现存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山门为倒座戏楼,拜殿.大殿.寝殿.配殿. 倒座戏楼面宽5间,为歇山式高台楼阁建筑,主楼 ...

  • 河南新密:新密城隍庙

    密城隍庙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中心十字街口北侧,东为鼓楼街,西与法海寺节孝祠相邻,北有县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城隍庙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93间,总面积4140平方米 ...

  • 古建人必读,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指屋顶部分的造型,细分起来种类很多,主要的是下面所列的前四种,其他的各种造型都是从这四种主要的造型中演化.组合而来的: 1.庑殿:2.歇山:3.悬山:4.硬山:5. 攒 ...

  • 【解读】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东大殿原状推想)两百多年前,英国人弗莱彻(Banister Fletcher)在<比较建筑史>(又译<世界建筑史>)中绘制了一幅引人争议的"世界建筑之树" ...

  •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东大殿原状推想)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弗莱彻(Banister Fletcher)在<比较建筑史>(又译<世界建筑史>)中绘制了一幅引人争议的"世界建筑之树" ...

  • 中式营造 | “最特”23种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的老房子 是世界上最美的房子 它凝结着老一辈的智慧与心血 也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 1 福建平潭石头厝 石头厝依山而建, 傍海而居,都是用花岗岩石料垒砌而成, 仿若一座石头城. 2 山东威海东 ...

  •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档案,山西奇迹般的存在

    近年,经过实地走访及参阅发表文献统计,整理了最新全国早期木结构建筑名录,公布如下,虽经仔细考证,但仍难免会有遗漏,希望多多指正! 注:早期建筑指金代及南宋之前,包括唐.五代.辽.北宋.南宋.金.本文所 ...

  • 马头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从外形看颇具风格, ...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 ...

  • 苏州园林是一种特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态

    苏州园林是一种特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态.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许多文人雅士喜欢隐居于山林,投身于自然,颐养情操. 及至宋代到明清时期,一些告老还乡的官员或有地位的文人在自己的住宅里建造私家园林,以山石 ...

  • 中国传统文化看风水基本法则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看风水基本法则简述 导师张永红指导 弟子王霞整理 术家常言看风水即是"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 之","有山无水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