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过去的信念,重塑我们的未来!

信念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立场和价值观,也是规范形成的基础。

但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着不尽如意的环境,在不经意间把一些“正确的”信念嵌入我们的大脑中,进而指导我们待人处事的一切行为。

更不为我们所知的是,这些意识和行为经常都是无意识的。

心理医生科斯特·派克说,心理疾病的一种重要成因,是长时间浸染在不真诚的关系中自欺欺人,导致人的愧疚积聚,内心变形,以至于所见和所想完全与客观事实不符,出现心理学上所说的‘感知扭曲’”。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进而又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已有的信念。

例如,别人说的话明明是表扬,但对于感知扭曲的人来说,他感受到的却是批评。

心理问题之所以棘手,就是因为病人会把臆想当成事实,把没有做过的事,臆想成已经做过了;或者在别人身上投射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没有说过的话,让别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举个例子,当你和一个人交谈时,对方耸肩,说一些“好吧”、“哦”等词汇,你可能就会去猜测:对方是不是对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是不是感到厌烦,是不是不认同我说的......

如此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就开始了, 心里面那些“小九九”泛滥,甚至压都压不下去,扰得自己心神不宁。

其实,这些都和自己已有的信念有关,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在那个固定的小环境所接受到的观念塑造了我们的信念。没有人是生性多疑的,对别人的不信任源自于小时候的经历,缺乏安全感。

所以,“信念”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行为、假设、想法都是根据我们内心已有的信念。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选择跟解释来源于我们的信念,而对方这些行为又会反过来证实我们的“信念”。当对一个人心生厌恶的时候,对方的一切行为和言语都会让人觉得恶心。

正如派克所说,贫瘠的心灵必将带来狭隘和偏见,这种人难以沟通,通常处理不好和父母的关系,和妻子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同事上司的关系,他们在各种关系中处处碰壁,感到无比压抑和委屈,或者心生怨恨,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认为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但殊不知,他们才是别人痛苦的根源。

信念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坏的一面。别为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信念,断送前程。

(插图:月影孤清)

当我们出现以上那种妄加猜测、感知扭曲时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

目的:寻找自己的核心信念。

WHY(为什么?)

我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想法?

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猜测和推断?

我这样猜测和推断的证据是什么?

HOW(怎么做呢?)

1,从观测到得出结论,解释每一步的想法, 澄清自己的思绪,不断询问自己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是自己没有想到的,直到排除其他的可能。然后针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提供足以让自己信服的例子。

2,重复对方的话,这样可以确认双方是否理解一致,达成共识。

3,多元化地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很可能你坚持了很多年的认知,却是完完全全错误的。

4,关注那些不在场的东西,在阅读那些资讯时,请时刻警惕“幸存者偏差”和“选择观察效应”。

什么意思呢?关注那些不在场的东西,很多时候你看到的,都只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所以,多问自己那些不在场的东西是什么就显得格外有必要。这同时也能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定势这个东西就是内心已有信念的产物,消除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方法就是养成反省心智,真正做到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弯路。

后记

昨天图书馆没开暖气,手给冻坏了,键盘上的手指似乎不太听使唤。尽管是冬天,来北方已有几年的光景,但依旧不太习惯穿比较厚的衣服,可能也是内心已有的信念还没有得到更正吧。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在散乱的书堆里瞥见一本听说很不错的书一一《尘埃落定》。据作者阿来介绍,他开初写的时候,外面正是艳阳高照、绿树成荫的夏天,当他停笔写完的时候,窗外树上最后一片叶子也掉完了。

当他把书稿寄出去之后,想着可能过几天就是风行天下,洛阳纸贵了,结果去一家说不行,去两家不行,一直去了十几家。这本创作完成于1994年的书,等了四年,直到1998年才得以出版,立马引起轰动。

就像书中的人物一个个走向落幕一样,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尘埃落定吧。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给你生生不息的希望。

此时,愿我们都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