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永远有时差

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

前天,下班走路回家,走到一所学校附近,见一对母女正在“开战”。
妈妈:“感冒了吧,早上让你多穿件衣服就是不穿,活该!”
女儿:“那么难看的衣服谁要穿,我就不穿!”
已上高中的女儿一边大声说着一边狠狠地甩开了妈妈想拿她身上背包的手:“不要你管,我自己会背。”
妈妈又气又心疼:“我帮你背吧,你还发烧了呢!”
女儿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妈妈赶紧快速跟了上去。
看着母女俩剑驽拔张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反思,当父母的与孩子的想法总是错开的。父母让他们多穿衣服保暖,他们需要的是好看;父母给他们吃最有营养的,他们需要的是好吃;父母叨叨念,希望他们少走弯路,但他们需要的是自由。父母与孩子永远有时差。”
看过电视连续剧《小欢喜》的朋友一定还记得聪慧文静,善解人意的刘静。有一次,三个家庭聚餐时,刘静总结了上面这段话。
细细读读这段话,再回忆一下看到的情景,母女俩是不是存在着很大的“时差”呢?
有“时差”就没有机会沟通;有“时差”就无法沟通;有“时差”就不会有交集……那么,“时差”两端的人就永远你想你的,我做我的。
父母与孩子亦如此。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矛盾或者孩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呢?
如是,我们解决问题就可以从缩短“时差”或者从消灭“时差”开始。试想,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了“时差”,想法完全一致,就一定能够营造一个人人满意的环境——母慈子孝,学业优秀,家庭幸福。
那么,如何来缩短或消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时差”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到:如果在教育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一定是家长的问题。所以消灭“时差”的关键是家长,最主要的方法是——学会倾听,建立联结感。
倾听是做父母最重要的特质。做父母,有时听比说更重要,孩子的快乐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有人解答,烦恼需要有人倾诉。对于家长来说,不会倾听就说不到点子,说不到位孩子就不会配合。
倾听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含义包括“尊”和“重”。尊”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格;“重”是指对孩子的一切,包括思想、情感、愿望、喜好等加以重视,认真对待。孩子希望被重视,得到尊重,大人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可能和孩子有愉快的沟通。
倾听需要避免几个误区。从平时接触到的亲子关系中,很多大人喜欢这样做:
“我说你听”——觉得孩子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教诲,什么都包办代替。
“没什么要紧事”——总是以成人的思想方式去评断孩子的世界,不把孩子的事当回事。
“听是为了说”——会抓住一个细节无限发挥,指责训斥。
这样做,问题的根本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拉大了与孩子的“时差”,孩子的叛逆、无理就都来了……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所以,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比如:哦……嗯……这样啊……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吧!”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是逻辑上的解释,如:“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倾听可以运用三部曲。家长要舍得给时间,给耐心,给方法。
停下来——行动上,语言上,心理上都应停下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到,停下来,可以仔细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停下来可以想个智慧的办法……或许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表示出对孩子所说内容的兴趣。
自已来——尽量不给孩子提出意见。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
倾听努力抓住三个一。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空,跟孩子进行心灵和行动的互动。
每天和孩子“一席话”。可以每天选择一个话题,或取今天发生的某件事作为背景展开,运用“倾听三部曲”的方法“你说我听”,在听说中不断增进亲子关系,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每天和孩子“一段路”。这“一段路”就是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家长尽量自己接送,在接和送的这段路上,倾听孩子的心声,难过的,高兴的,喜欢的,讨厌的……也可向孩子讲讲自己工作中的趣事、烦心事……一路上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每天和孩子“一盏灯”。同一盏灯下,孩子认真地学习,父母或看书,或做家务,或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父母和孩子各做着自己的事,和谐又温馨。
当孩子愿意跟你说悄悄话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同时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跟孩子的差距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弥补,慢慢地,你和孩子的“时差”不见了,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最后,悄悄告诉你:消灭“时差”越早越好,等到出现了开篇例子讲到的那种母女情况,就可能为时已晚了!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