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再“断舍离”?

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整理”,都是从日式整理开始的。日本的整理收纳在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直到2009年“断舍离”这个理念进入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整理的热潮。
从《断舍离》到《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在接触到“舍”这个概念后,很多人沉迷其中,认为只扔掉不必要的物品,就能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在不顾一切的断舍离过后,我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新生活。由于扔的太狠,用力过猛,导致很多人的生活窘境更甚从前。
我有个小姐妹前段时间把衣柜里能舍的都舍了,结果没过一周,就感觉缺失得严重,于是去商场网店购买比整理之前更多的衣服装进了衣柜。如此反复,陷入了整理的恶性循环。
而且,绝大多数人在一番喷火朝天的断舍离后,当热情退却,独自一人冷静时,会有后悔自责的情绪。有的人甚至还产生了自我怀疑。
为什么断舍离后,生活质量反倒越来越差?
为什么课本理论,跟我实操效果相差很大?
为什么我做的不如别人的好?
.......
这是由于日式的整理收纳术,不实用于中国家庭的实际现状。断舍离,只是整理师的理想状态,却忽视了我们现阶段的消费背景,与国人对待物品的情感。
经济时代的变迁
我们的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赶超发达国家,但是人们观念和习惯的进化却需要一个过程。就像从“1”到“3”中间是需要“2”来进行过渡的。
30年前的日本消费水平,一如我们现在的消费。在买买买的路上可谓是一骑绝尘。但随着经济时代的迁移,日本人的三观以及消费观都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从单纯迷恋时尚、奢侈品,转变为注重物品质量与舒适度,慢慢回归物品与人之间的平和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就很容易做到断舍离。
目前中国引入“断舍离”概念,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时,你却劝我要断舍离。无论是从情感还是身体上来讲,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超出了大多数人意识能力的执行范畴。
地域环境的影响
之前看电影《小森林》有一则影评是从日本的地域上,分析日本文化与生活独特的地方,我觉得很切合。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岛国生存,土壤贫瘠,地震和各种自然灾难日常化,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没有像中国人这样生活在“地大物博”里扎实的安全感。
在飘摇的大海和广阔的天地中无依无靠,被孤立;一方面沮丧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和日夜勤奋为自己拼搏着前途,从不敢懈怠。他们懂得生活并不能永驻,脚下土壤时刻动荡,危机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赏瞬间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开即凋零的“樱花”图腾,感激每一天的生活与平安恩赐。抱怨和感恩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理念。”
所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物品的情感,对待感情的表达方式,都与我们有着先天的不同。
日式整理,传递出一种寂静的人生修炼,接近于某种纯净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人的生活意志。
而我们想要的整理,是一种能让家庭空间恢复秩序,在井井有条的家居环境里,也能窥见到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味儿。
一方面是经济的迁移,一方面是自古国情的不同。日式的“断舍离”很难直接嫁接在中国家庭的整理运用。
所以找到适合自己与家庭的整理方式,而不是一味迷信“断舍离”,才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优质的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