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里话雷锋
又到3月5日,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今天写写雷锋。3月是全国文明礼貌月,1982年3月开始设立的文明礼貌月,其初衷也是根据历年3月5日前后集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传统做法而设立的,其内涵是围绕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所以,每年的学雷锋日,大家都涌上街头,走进各个需要帮助的场所,去“学雷锋,做好事”。雷锋,更多的时候,是跟做好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雷锋精神,其内涵并不仅仅是“做好事”,毛泽东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补充,“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才是雷锋精神的全部,“学雷锋,做好事”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别忘了,雷锋是“最美奋斗者”,这个荣誉可不是仅仅做好事就能得来的。而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雷锋精神,之所以更多的关注于其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我们不太缺爱岗敬业的典型代表。而且爱岗敬业的代表人物往往都是干大工程的,象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罗阳等,他们的贡献是惠及大中华乃至全人类的。雷锋无论是作为一名驾驶员还是通信员,工作做得再精细再努力,也不可能做出大的成就,所以他的工作业绩就会被人们忽略,人们记住的是他的“螺丝钉”。哪怕他20岁时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他记二等功一次,这是他工作获得的最高奖励,有几个人会有点印象?我们缺能为大家记得住的爱助人心的典型代表。做善事的人不是没有,我们身边就很多,国家每年会推出一批典型,但往往因为宣传不足,加之很多是“凡人善举”,人人都能够做到一些的事儿,也很难具有“唯一性“和强烈的“代表性”,而被大家关注记住。而雷锋的“坐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无时无刻不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实太典型了,加之官方的隆重推介,民间媒体的大力关注,所以才被历史铭记,被人民铭记。这个意义上,雷锋就是一个持续的网红,一个因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而被记住的网红。我今天也不谈雷锋阶级立场、革命精神、艰苦朴素、钉子精神,就谈谈雷锋的奉献精神。他7岁就成了孤儿,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儿童团开始,坚定地跟党走,也一直沐党恩。他的一切都是新社会新中国给的,他没有家庭,也就没有家私。取之于党,还之于民,是很自然的选择。他在日记里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非常不够的……”很多人会说,我的一切,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家庭,有父母大的家庭,自己的小家庭。得之不以为公,兼有家的私欲,要求他公而忘私,缺少思想基础。我们学习雷锋精神,不是要复制这个人,即便中国十四亿人口,奢求原汁原味的雷锋出现,很难,但也有。能称为“当代雷锋”的,也就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三位,后两位我一点都不熟悉,郭明义相对熟悉一些。而且这三位都跟雷锋一样,都有过军旅生涯。看出来了吧,部队大熔炉的锻炼,获得的品质是不一样的,有特质的。多数人没有这个经历。我之所以了解郭明义,也是从关注无偿献血开始,他的献血首先吸引了我,后来关注到他其他的事迹。雷锋同志一生没献过血,郭明义献血是“学雷锋”,济南高新献血屋崔建友老师组织得五人献血小分队也自成“学雷锋”小组,大家不是学雷锋做的事儿,而是学雷锋的奉献精神。老郭的爱心团队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又是在新时代的创新,雷锋多是一个人在做,最多是带着班组几个人做,而老郭是带着和影响着很多团队在做。其影响力和受益面远远大于雷锋。这一点上,郭明义超越了雷锋。我跟老郭是微信好友,他的朋友圈和微博,满满的正能量,但我也只能仰望,很多东西学不了,也做不到,只有无偿献血这件事儿,还有希望超过他。在这个时代学雷锋,我们更多的学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全部。当你把雷锋精神用在你的工作的某一个环节、生活的某一时刻,就够了。大事小事,经年累月地象雷锋象当代雷锋郭明义等那样做,没几个人能做到,至少我做不到。对于学雷锋的人,一定不能用雷锋和郭明义的标准去审视去参照,一个人能立足自身做一些好事,做一些善事,就可以称之为普遍意义上“学雷锋”了,如果非得找毛病瑕疵,没几个人经得起挑剔,要是社会这样苛求,这个时代连“学雷锋”都没几个人做了。社会需要善良,需要互帮互助,并不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可能只是你的一次举手之劳,就能解人之危,一次爱心奉献,就能助人之困。你可以这样想,自己有多少次需要别人帮忙,只需对等地付出,这个世界就能实现每个人获得帮助,能维持正常运转,而如果每个人能多付出一点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爱。比如无偿献血,人的一生,有一定的概率会生病住院,会用到输血。粗算了一下,人均大概一到两次,而我们国家的献血率只需达到0.25%,即可以满足全部病人的及时用血,放到我们的一生,按80岁算,需要人均献血两次。跟我们用血的概率相当。所以,你献1-2次血,算是对等付出,如果能多献几次,就是更多的爱的输出,那就是“学雷锋”。而我们有18-55周岁长达37年的献血年龄段,完成两次献血,除了少数因特殊身体条件不能献血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能不能,只有想不想。入伍前他就在工地拼命干,在报纸写文章,因而被注意到并特批入伍,入伍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很快被选树为典型,在那个时代,公众也是需要典型来带动引领的,于是各类报告会多了起来,雷锋的日志也发表了。有人说,雷锋的照片特别多,有些有摆拍的嫌疑,质疑其有些行为是作秀,其实仔细想想,这种典型,报纸关注跟拍是很正常的,而雷锋做那些事,很多也不是刻意去做的,只是有个相机多记录了他的工作生活片刻而已。没有相机记录的日子,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做自己。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烧水棚旁有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上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一场误会。老郭的朋友圈也是这样,发布了好多的照片,好多的活动,看得出来,有些就是别人拍的,应该是组织上刻意记录老郭的工作和生活。但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老郭生活工作的写实记录,我们拿什么去宣传老郭?
所以,这些宣传工作都是正常的,也是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服务于我们社会健康发展应该做的工作,有关部门如果不做反而是失职了。大家如果在这些事儿上纠结和质疑,就太狭隘了。会红一时,不会永久的红。如拉面哥,大大小小的媒体追捧,各路神仙去做网络直播,已经打扰了他的生活,但估计很快就会冷下来。如老郭,即便有各种报道和直播,也难以成为有流量的的网红,我去过老郭的微博,粉丝两千万,而一条公益动态,点赞转发很多仅仅是个位数两位数。
做公益,即便机缘巧合如拉面哥,可以红一阵子,因为社会需要公益,需要正能量,但很难持久,做公益,就不要奢望成为网红。网络流量关注的是“变”,是“新”,而非持久的行动,而做公益,如无偿献血,可以搞几次运动式献血求关注,但长久看,需要固定献血者默默的坚持,久久为功,这是一对矛盾,没法调和。所以,我们做公益的人,当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为红尘所惑,不为直播所扰,行我所行,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