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三宝”与北宋画家范宽、郭熙、李唐
台北故宫“三宝”与北宋画家范宽、郭熙、李唐
台北故宫曾公布院内专家版的“十大镇院之宝”,入选的文物包括:
1.西周散氏盘、2.宋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3.清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4.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5.北宋郭熙早春图、6.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7.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8.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9.清藏文大藏经、10.明帝鉴图说。
台北故宫专家版“十大镇院之宝”中,竟有三件北宋的画作入选,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不能不说徽宗时代的画作在历史上有着何等的重要地位。
这专家版“十大镇院之宝”虽与民间所选大相径庭,却是以专业水准评价出的符合文物本质价值的结论。
同时,我们在其中也看到了日本书画专家,为台北故宫书画研究、复制作出贡献的日本二玄社的影响。
常有人说,1948年国民党撤台,带走了中国最精华的文物,特别是书画部分。
笔者将用两篇记述来分析,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台北故宫及大陆,哪的藏品更多、更珍贵。
我们借台北故宫“三宝”为话题,共同鉴赏北宋徽宗时代三位重要画家的重要作品,台北专家版“十大镇院之宝”中的徽宗时代'三宝'及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对应画作。
至于哪幅作品更好、更让读者钦慕或喜爱,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决读者的专业鉴赏能力及审美偏好。
1. 台北故宫
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
比较: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2. 台北故宫
北宋郭熙【早春图】
比较:
北宋郭熙【山村图】
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
北宋郭熙【溪山秋霁图】
2.台北故宫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比较:
北宋李唐【秋林放犊图】
北宋李唐【采薇图】
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北宋李唐【长夏江寺图】
北宋李唐【炙艾图】
北宋李唐【 牧牛图页】
范 宽
1.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
1000年前,范宽有感于终南山、太华山之景,绘出一幅精致山大型水画《谿山行旅图》。
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
中景与主山间,云气阻隔。山水禀造化之秀,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无穷之趣尽在其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十分生动。
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
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却将山峰高不可攀的气势烘托得极其生动自然。
《谿山行旅图》》所画的景物,是范宽家乡耀州山水。
中国绘画笔墨随性挥洒,层峦叠嶂中的诗意家园尽现。
山水间,浸透的是中国人的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
五代宋初,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被推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北宋范宽就是其佼佼者。
在范宽的创作中,《谿山行旅图》将其自成一家的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北宋初期山水画代表人物的他,一开始便奠定其在中国画史中的地位。
以《谿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北宋山水画珍品自然成了台北故宫的“无上神品”,而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中,宋画就占了“三席之地”。
范宽,约卒于公元1023年以后。字中立,一名中正,华原(陕西耀县)人。因性情宽缓得名。
长于山水,初学李成、荆浩,后观察自然,自成一家,与关仝、李成,同为北方山水画派之主流。
范宽是活动于仁宗时期的平民画家,与关仝、李成并称,开创北宋山水画三大流派。
此幅表现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
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
北宋米芾的《画史》一卷中“范宽山水嶪嶪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也得到了印证。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
美术大师徐悲鸿曾高度评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之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并题有“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十个字。
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年代】北宋
【作者】范宽
【形制】绢本,淡设色
【尺寸】纵263cm,横133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
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不过历来收藏者对此画出自范宽确信不疑。
此后,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于1958年在画作上发现了“范宽”字款,确认此画为范宽真迹。
【谿山行旅图】中“范宽”暗记位置
【谿山行旅图】中“范宽”,暗记落款
天津博物院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巨作。
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生动地表现出雪后秦陇山川的气势磅礴。
笔墨浓重而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充分表现出了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
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所以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是最为难得的。
在前景树斡中隐现名款“臣范宽制”四字,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易辨认了,对于此图是否是范宽的作品,近年来在绘画史家中有不同看法,不过,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是被大家公认的。
《雪景寒林图》流传不明,只能从图上的印章来判断,图上的“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的特点可以看出它在宋代时是藏于宫中的。
到明代,《雪景寒林图》不知流落到何处。
明末清初,收藏家梁清标将它收藏,图上有“蕉林”和“蕉林收藏”方印及“观其大略”白文一枚。
后来收录于《墨绿汇观》,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两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
押有“乾隆御书之宝”,这说明它曾被清宫收藏。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雪景寒林图》流落民间,被收藏家张翼买下。
之后又有“潞河张翼藏书记”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
大部学者却坚持认为《雪景寒林图》就是范宽的作品。
首先认为“宽”是范宽的诨号是一个误传。
北宋的米芾在《圆史》里记虢都用“范宽”二字。
并且范宽自己作品上的题名也是“范宽”二字,米芾曾在丹徒僧房里见到范宽的一轴山水就是如此。
米芾本身就是大鉴赏家,相距年代不远,应该不会看走眼,因此范宽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范宽”,这说明宽一定是他的名,而不是他的诨号。
而且范宽在自己画上落“范宽款”不是只这一幅,在他的《溪山行旅图》上也有“范宽”的款字。
《雪景寒林图》中的落款与画的墨色相同,并且是在不被人注意的树干上,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不易辨认。
但这种落款的手法,正是宋代画家所惯用的。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雪景寒林图》和范宽的其他作品的风格有什么不符合的地方。
《雪景寒林图》风格、名款都是有利的证据,如果没有更充分的证据,目前还不能轻易地否认它是范宽的佳作。
北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也。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往来于京洛。喜画山水,始学李成,既悟,乃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蔡卞尝题其画云:“关中人谓性缓为宽,中立不以名著,以俚语行,故世传范宽山水。
【年代】北宋
【作者】范宽
【形制】绢本,墨笔
【尺寸】纵193.5cm,横160.3cm
【收藏】天津博物院
范宽《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局部,横向
《雪景寒林图》局部,萧山寺
《雪景寒林图》的传承
宋代的画,不题字,也不盖章,只是后来的收藏者为了表明自己曾经收藏过这幅画,才不断有人在画上盖章、题字。
观察《雪景寒林图》上的这些印鉴,我们就可以看到,除乾隆皇帝外,先后还有“蕉林”、“安氏仪周”、 “潞河张翼”这样一些收藏者留下的印记。
“安氏仪周”,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收藏家安麓村的名字,他单名为岐,字仪周,原本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安尚义,康熙年间随高丽贡使到北京,后来入了旗人籍,留在朝廷重臣明珠家中做起了家臣。
安仪周花巨资从收藏家梁清标手中购买了《雪景寒林图》,临卖时,梁清标便在画上盖上了自己的“蕉林收藏”之印。
安仪周死后,安家渐渐家道中落。安家的子孙便把这幅《雪景寒林图》卖给了当时的直隶总督。为了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直隶总督又把这幅名画转献给了乾隆皇帝。
大火烧过几天以后,一幅有范宽题款的《雪景寒林图》惊现于天津的旧书市上,兜售名画的是一个英国士兵。
工部右侍郎、开平矿务局督办、总办路矿大臣张翼,在旧书摊上发现英国兵正在为一幅古画和书商讨价还价,便凑了过去。
画上有乾隆皇帝“御书之宝”的方印,断定这是一件稀世的奇珍,就按照英国兵的要价,买下了这幅画。
张翼确定这就是传说中藏于皇宫的名画,便在画角盖上了“潞河张翼藏书记”的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然后秘藏于家中。张翼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张叔诚隐居在天津,闭门谢客。
1981年,伴随《雪景寒林图》,经历了中国新旧社会七十年沧桑的张叔诚老人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他终将自己的收藏拿出来献给国家。
郭 熙
2.北宋郭熙【早春图】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
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
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
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
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
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
《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
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郭熙 (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
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
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
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158.3cm,横108.1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局部1
郭熙《早春图》局部2
南京大学博物馆
北宋郭熙【山村图】
郭熙《山村图》,此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及隐居的生活。
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势奇险,烟蔼浮现。
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
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
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熙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宋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
“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
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
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
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艺术特色,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
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淡设色
【尺寸】纵109.8cm,横54.2cm
【收藏】南京大学博物馆
北宋郭熙【山村图】
北宋郭熙【山村图】局部1
北宋郭熙【山村图】局部2
笔者在南京为郭熙【山村图】采集数据
美国私人收藏
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秋山行旅图》轴峰峦高耸,山间构楼阁,山脚下丛树掩映着村居。
溪桥上、山径间有往来的行旅。
是图采取北宋大山堂堂、位于中央的全景式构图,具高远、平远的效果。
题材、构图、笔墨气韻都十分接近郭熙的画风。
元代山水画家多有承袭郭熙风格者,若论笔墨最为接近者应属唐棣。
画幅左上自识“吴兴唐棣子华作”,未署年款。此图摹仿的痕迹较浓,或为画家稍早时的作品。
图中钤有明司马“司马兰亭家藏”印,清初耿昭忠“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及清内府“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郭熙《秋山行旅图》是旅美王季迁家族“宝五堂”藏品。
款识:郭熙,鉴藏印:子京父印、墨林子、项墨林父秘笈之印、虚斋审定、退秘。
在王氏家族现藏书画中,北宋《朝元仙仗图》和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被称为“二宝”,也是国宝级文物。
1999年,纽约佳士得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现场,有华人收藏家魁首之称的王季迁端坐其间,在场准备参与竞投的台湾富商也紧紧盯着这位书画收藏大家,因为这场拍卖上将出现一件难得一见的古画珍品,宋代宫廷画家郭熙的《秋山行旅图》,买家们对这件从地下室搜罗来的古画心中都无几分确定,但只要王季迁举手竞投,《秋山行旅图》必将成为本场拍卖各路买家竞相争抢的重点对象。
郭熙的作品一开始竞拍,就有5位买家参与了这张作品的争夺,最终郭熙的这张作品以143.25万美元落槌。
就在拍卖之前,王季迁见到此画激动不已,寝食难安,最终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竞投这件作品,并且选用了电话竞投的方式由王义强帮助自己的爷爷王季迁竞得了这件稀世珍品。
1999年低迷的中国画市场因为这件作品创下的天价,又开始重新为世人所关注,而王义强作为大收藏家王季迁的孙子也在当时起伏跌宕的书画收藏中耳濡目染,逐渐成为了一位对中国古代书画情有独钟的收藏家,他的收藏理念和自己的祖父一脉相承,他的收藏之路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141cm,横97cm
【收藏】美国私人收藏
郭熙《秋山行旅图》
郭熙《秋山行旅图》局部1
郭熙《秋山行旅图》局部2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此图自题《窠石平远》,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创。
从图中看,一派平旷的原野,着重画近景的坡、石、水流、丛树,只在右边画一座不高的远山,画面的上半部几乎不着笔墨,正适以烘托秋景的空旷萧瑟。
何谓“平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述:“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者冲淡。”
也就是说,“平远法”重在描画近山、近景,淡化中景,而以远山相烘托。
与“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适于营造山势的巍峨、险峻,但也容易让人感觉压抑、沉重相比较,“平远法”旨在营造情景的平淡、空旷、幽远、清寂,这似乎正合了士人追逐的诗意。
难怪苏东坡在《题郭熙秋山平远图》诗中感慨道:“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可知是其晚年的作品。
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
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志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相比《早春图》之“蟹爪枝”姿态单一而疏落,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
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
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
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图》似更简洁,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墨笔
【尺寸】纵120.8cm,横167.7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画心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局部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
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
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本画卷为郭熙所擅长的秋山平远景色。表现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开卷处为远山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此图无款,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墨笔
【尺寸】纵32.4cm,横104.8cm
【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北宋郭熙【溪山秋霁图】
郭熙手卷,与立轴《早春图》有别。描绘的是秋天雨后初晴的溪山,壮阔而优美。
郭熙手卷著名者还有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树色平远图》,为平远之景,少高大树木;郭熙画中大山高树的元素的典型无疑是《早春图》。
曾布川宽和冯平均指出郭熙高山巨石的《早春图》有“官画”的特征,而《树色平远图》这类具有文人雅兴的手卷可能为公务之余的创作,“官画”一词,黄庭坚即已提及。
有趣的是,这件《溪山秋霁图》兼具《早春图》和《树色平远图》的特征。
开始不久即为高山峻岭,并不常见。
此段树为主体。树的高低错落,前后左右,与山势高低形成和谐呼应。间有茅屋行人。
树与山渐行渐远,溪水泛漫至左边开阔空间。
空阔渺远的平远之景,《树色平远图》中亦有之。
皴法,非典型的卷云皴。郭熙的卷云皴大致呈圆形,这里拉伸为长方型。
《早春图》里的松树有虬曲伸展之势,这里的偏直,跟《风雪杉松图》更接近。
繁复的灌木,《早春图》中少有。
这类小亭,在《早春图》中也可见到。但《早春图》中偏扁,有左右伸展之势;这里偏圆,像蒙古包。
跋尾,金粟山藏经纸,上有吴稺登等若干人题跋。
【年代】北宋
【作者】郭熙
【形制】绢本,墨笔
【尺寸】纵32.4cm,横104.8cm
【收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郭熙《溪山秋霁图》
《溪山秋霁图》跋尾,金粟山藏经纸
【郭 熙】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
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
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
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
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
郭熙,又世称“郭河阳”,生有异性,才爽过人。
熙宁年间为御画院艺学,官至翰林待制。
擅长山水,初年多巧细工致,后学李成,锐意摹写,深入堂奥,融贯既久,自成一家。
所画寒林,得渊深旨趣,画巨障高壁,长松巨木,善得云烟出没,峰峦隐现之态。
无论是构图、笔法,都被称为独步一时。
苏东坡有诗云:“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
李成、郭熙都能用丹青水墨,合成一体,当时画院众人争学他们的画法。
他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常游名山大川,实地写生。
他善作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松针、杂叶相半。
他主张绘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反对“不可居”、“不可游”的虚无缥缈的山水,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
其作品有:《早春图》、《春山访友图》、《江山万里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溪山秋霁图》等。著有《林泉高致》,总结了传统绘画的经验。
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创“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为我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