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懒也要修好那扇最小的破窗

图片发自简书App01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的表现。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好的东西一旦有了劣痕,人们就会自觉的任其变得更坏。图片发自简书App02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小时候第一次偷东西,偷了一根针,他母亲觉得只是一根针而已,就没有责怪他,于是就有了他以后的一次又一次的偷东西。后来,他长大了偷金子,被关进大牢,判了死刑。他在刑场上,对着他的母亲大哭:如果我第一次偷针的时候,你就严厉的惩罚我,我今天就不会死去。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最初的那个小诱惑,小妥协,小毛病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最后它将会变成击垮我们的罪魁祸首。 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第一次的背叛,不可挽回的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图片发自简书App03越努力的人越幸运。赖斯1954 年11月14日出生在美囯伯明翰,祖父是棉农。后上大学成了牧师。并在伯明翰建立一所教堂。她父亲约翰·赖斯,在取得神学硕士学位后,掌管了这个教堂,到赖斯出生时他们这个黑人家庭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当时伯明翰种族主义十分严重。该市只有白人孩子能上的学校、白人进的影院、图书舘……而且黑人家庭还会遭到枪弹袭击。她在家人保护教育下得以顺利成长。她家坚信一条:黑人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她:"因肤色你可能在餐馆中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如果努力,你就可能当上美国总统。" 她坚信父母的判断。她为加倍的好,非常努力,她学习优秀。一年级、七年级她都跳级了,她家从各方面保证孩子们不受种族主义伤害。父亲宁愿他们回家上厕所,也不让使用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赖斯这样回忆童年的经历:伯明翰光怪陆离,种族隔离无以复加,但黑人社区建立了自已的世界。我上过芭蕾舞课、礼仪课、学过法语。直到1964她父亲在斯蒂尔曼学院找到工作,后又被丹佛大学录用,全家迁到丹佛,才彻底离开了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她父亲后任丹佛大学副校长,妈妈为钢琴教师,姑姑是文学博士。此时她13岁,第一次进入取消种族隔离的学校——圣玛丽学院。04年轻时的曾国藩,脾气暴躁、做事无毅力、郁郁不得志,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几经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不再试图从宏观上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改变,而是只坚持做一件事:早起。他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当他长时间坚持早起时,变化也开始了:他能坚持每天读书、写日记了,因此学问大有长进;他戒了烟瘾,此后30年再没吸过一口;他的人生走上开挂模式,屡次都考不中秀才的他,中秀才的第二年,就中了举人,中举人后四年,又高中进士。他用早起的方式,修复了自己人生的“破窗”。生活中打败你的,往往不是那些重大的挫折,而是一些小事情,一次放纵、一次放弃、一次对自己降低了要求……让一件原本很好的东西变坏,往往是由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行为引发的连锁反应。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利用这股“暗黑力量”,为自己带来曙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