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究竟是何人?真富贵公子,为何结局凄凉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中国有众多的红学专家和众多的红楼梦爱好者,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也都对《红楼梦》有研究。 然而,我们对创作这部伟大作品、才华横溢的作家却知之甚少。
曹雪芹的身世背景
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曹雪芹出身显赫, 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密友。 他在江南的时候,曹家还是钟鼎之家,曹雪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至于后来家庭败落以后的情况,知道的人并不多。特别是曹雪芹最后的时光。
他来到了北京西山寿安山脚下,在那里完成了他伟大的著作,这一情况更是知之甚少。要想深刻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仅对家族的背景那点浅薄的了解还不够,还要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够领悟作品的灵魂所在。
曹雪芹的身世很可怜,在他还未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亲曺颙就已经去世了。他从小由祖母和叔叔抚养,在南京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期间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阅读祖父留下的大量书籍, 小说、杂剧、诗集等,也感受到了江南风土人情。
曹雪芹京城生活
这样安逸的生活没能持续更长时间,在雍正五年,曹雪芹的叔叔曹頫在江宁织造任上的亏空,以及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让雍正欢心,致使家被炒。十三岁的曹雪芹就跟着祖母和叔叔来到了皇城北京。
那个时候,虽被抄家,雍正念及祖上之情,在北京的崇文门外给了十多间房子。加上京城还有很多亲戚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表哥福彭就是铁帽子王,又是皇帝的亲信;三叔曹欣在内务府任职,怡亲王允祥向来和曹家关系都不错。
所以,曹頫的领罪受罚对年龄尚小的曹雪芹影响不大,看书就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经常去克勤郡王府姑妈那里看书,几年之后,曹雪芹十六七岁,那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成年人了,可以成家立业了。
这个时期他的表兄很受皇上器重,负责管理一些重要事务,曹雪芹和表兄的关系很好,就安排他在克勤郡王府里任职。这段时间对曹雪芹来说,他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在这里,他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对诗词歌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他对小说、歌剧的喜欢都为他创作《风月宝鉴》打下了基础。
曹雪芹最初作品《风月宝鉴》
《风月宝鉴》是曹雪琴的早期作品,可能写于雍正晚期和乾隆初期。当时雪琴只有二十岁左右。 他的目的是“远离风与月之爱”。,这与当时社会流传的低质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第一个读者是他的堂弟,曹頫的儿子,为小说写了序言。《风月宝鉴》完成时,他在郡王府做了一名侍卫,这也得益于他的文武全才。但这种侍卫不是御前侍卫,不过也还是能够出入到一些重要的场合,像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等各皇家园林和行宫里去。
在这些皇家园林中,他欣赏和体验了中国皇室的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园林技艺,也了解皇帝出巡严格的礼仪和保护措施。 因此,《红楼梦》创作中的一些重要场景全得益于这段经历。如大观园落成、元妃省亲等。
曹雪芹如果是个普通青年,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和抱负,也许就会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可他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他不是那样的人。因为表兄的原因他对宫里发生的很多事情原委都有所了解。
乾隆四年,发生的“诸宗室阿附庄亲王案”,让他联想到家族的败落,人生的无常,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就曹雪琴的性格而言,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他嗜酒、健谈、优雅、顽皮、博学、甚至有点清高傲慢。
对于这样一个人或者这样一个年龄来说,本不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可他却对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这可能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曹雪芹对《风月宝鉴》进行了修改。
《红楼梦》著作过程
到了乾隆八年,鉴于《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曹雪芹有了创作《红楼梦》的计划,并开始实施。后来,他的工作转到培养宗族子弟的右翼宗学,又从右翼宗学来到寿安山下的正白旗。曹雪芹从没中断过创作, 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和五次删减,曹雪芹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作品,又名《石头记》。
根据周汝昌和刘心武考证,曹雪芹实际上已经写完了红楼梦,共108回。至于后面部分是丢失还是政治原因损毁,就无从考证了。
青年时代的曹雪芹,和很多有为之士一样,有着报国的理想和济世之才。但经历了角色转变和岁月侵袭之后,他的理想逐渐破灭,他锋芒外露的个性与时代格格不入,不断受到抵触和碰撞,这让他精神世界收到了很大的打击。
对于他报国无门的痛苦,他的好友敦诚《佩刀质酒歌》的诗句“欲耕何曾买健犊,杀贼何以临边疆”更映证了这一点。《红楼梦》开篇“ 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是曹雪芹直抒胸臆的悲郁叹息。
曹雪芹悲凉离世
曹雪芹即对生活有了参悟,也就放下了心结,不再执着于这些。乾隆十五年,他来到西山定居之后,远离纷争,心情就更平静了下来。他开始潜心著书,游历山川。生活虽然辛苦,心却有所托,日子过得倒也惬意。但这样平静的日子,随着原配妻子的过世被打破。
乾隆十八年,离世的妻子给他留下了一个幼小的儿子,生活的突然变故,又让曹雪芹变得愁苦起来,对“杯中之物”更加依恋。“文人饮酒唱风流”之说,更多的还是借酒浇愁之意。如果说妻子的去世让他深受打击,那失去儿子的打击是致命的,他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不再存在。
乾隆二十八年的中秋节,儿子永远离开了他。曹雪芹从此一病不起,终于在当年的除夕,离开了这个他不在眷恋的世界,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曹雪芹用他全部的生命,铸就了《红楼梦》这一伟大的巨著,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